最美母亲:百岁阿嬷“生”了200多个娃

发布时间:2015-05-19 00:00 来源:

 

 胡招娣生于1920年,祖籍金华汤溪。她父亲是当地一名船工,因子女繁多无力负担,幼小时便将她送与邻村佃户。多舛的命运使她自幼小时就形成了有别于同时代女孩的独立、担当、友善的性格。

    1938年,胡招娣嫁与当地小有名气的外来手工艺者--一名从永康到当地谋生的篾匠。但他只会创造而不善经营,即使常年有忙不完的生计,但一年到头依然所剩无几。组成家庭后,胡招娣便充分发挥了她的持家本领,把一份普通的家业置办成当时的小康甚至富足的水平。民国时期,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奶奶倾其能力乐善好施,施粥饭、留难民住宿、发盘缠等善举,都为当地人所称道。

 新中国成立后,胡招娣家的作坊成为篾业社的一部分,她便带着3个儿子回到了祖处----永康市唐先镇上仁村,在上仁村用她的善良、乐于助人等优良的品德,深深地感染着村里每一个人。

 她,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以柔弱的女性之躯撑起一个家族的天空。1959年,她的丈夫由于常年劳累医治无效在金华病逝。留下一座破败的祖屋和3个儿子。大儿子就读于永康中学高中,二儿子9岁,三儿子3岁。丈夫的逝去切断了家中所有的经济来源,生活迫使胡招娣的角色发生了质的转变,一切重担全都落在了她柔弱的双肩上。无论生活多么艰难,胡招娣还是坚持供她的大儿子读完高中。她一直认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尽管她自己没有接受过一天的教育。大儿子没有辜负她的期望,由于他一直以来表现优异,在高中行将毕业的时候被县粮食局破格录取,成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孩子成长的背后是胡招娣多出常人几倍的艰辛付出。为了尽可能多一些收入,她到篾业社从事临时工的工作,编织热水壶外壳等一些对工艺要求较低的竹制品。低技术必然低工钱,为了增加收入,她只有增加工作量,起早摸黑、披星戴月,多编织一个,就能多只为等待月底的工钱。就这样,在家庭缺少顶梁柱的情况下,在大多数女性都会选择放弃的时候,胡招娣凭着她的责任意识、过人毅力和持家艺术,使本已面临坍塌的家族得以延续并逐渐走向光明。如今,她的孙辈中有3人创办企业,其他也都有各自的事业。受奶奶的教育和影响,他们都坚持以诚信为本,艰苦创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她,爱老及老,爱幼及幼,以爱的名义传播上善之道。回老家以后,尽管持家劳累生活艰辛,但她依然尽其所能帮助弱势群体。她是解放后村里首任妇女主任,同村的五保户及因残致贫人员都成为了她牵挂的对象,一碗碗浓稠的暖粥和暖心的话语让他们感激不已;外地流落过来的乞丐和同村受丈夫欺负的妇女都成为她们家临时的住客。有一次在集市上,遇到一位跟父母失散的小孩向她求救,她陪着他在原地等了差不多一上午,直到小孩的父母找到为止。

 她,舍小家,顾大家,半生精力奉献于公共事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儿子刚参加工作,她却把另外两位儿子一起送到部队。在当时,双军属很罕见也很光荣。荣耀背后的现实是:此后的几年没有亲人在身边,一家三口的轻重农活全得她自己一人承担。当时,村里一同参军的还有几位优秀青年,欢送过后他们的父母因一时割舍不下而情绪低落,胡招娣没有时间顾及个人感受,首先想到的就是挨家挨户去舒缓村民情绪。许是因为彼此都在同一角度,经她这么一劝,大家的情绪很快就得到安抚。从这以后,送好男儿保家卫国成为了他们家族的优良传统。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原有的接生员埋怨工作的脏和累,组织便安排胡招娣接兼任这一工作。这一干就是26年.村里35岁以上的人大部分都是胡招娣接生,她用她的坚韧、不吃辛苦迎接了200多个新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在这些新生儿中除了两例本身有先天缺陷的婴儿外,其余无一例不足或事故。在唐先镇上仁村,村民们都尊称她为“阿嬷”。这位“阿嬷”一心为产妇着想,每次上门接生,她都会自带红糖、尿布送给对方,并义务清洗产后衣服,减轻产妇家庭的负担。上世纪七十年代,接生一个孩子收费1.5元。可有一次,胡招娣为一户家庭接生,看到对方实在困难,她不仅不收分毫,还自掏5元钱送给他们,把产妇一家感动得热泪盈眶。

胡招娣中青年时先后丧夫丧子,在经历诸多创伤后,老人始终坚强,并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勉励自己,全心全意回报他人,坚持宽容幸福地度过每一天。(永康市妇联)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