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浙江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18-01-10 12:20 来源: 浙江在线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17年,在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道路上,我省脚步铿锵,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双下沉、两提升”,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诊疗;“互联网+智慧医疗”,用信息技术破解就医中的堵点和难点;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让“垫钱+跑腿”成为历史;中医药广泛弘扬、创新传承;社会办医调动全社会资源呵护人民健康。

  本期《人文周刊》,我们用五个关键词梳理本年度我省在健康领域取得的成绩,为您描绘健康浙江新蓝图。

  双下沉、两提升

  缓解基层看病难

  浙江在线记者 陈宁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一年,我省继续稳步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新征程上,谱写高水平建设“健康浙江”的新篇章。

  目前,全省39家市级医院和15家省级医院共与122家县级医院开展合作办医,实现对有县级医院的县(市、区)的全覆盖;15家省级三甲医院将26个“加快发展县”作为合作办医的重点,实现了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对“加快发展县”的全覆盖;县级医疗资源依次下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县对乡镇全覆盖。

  > 记者手记

  今年2月,见到淳安“轮椅女孩”汪凌莹时,她正从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转诊到省人民医院骨科,因为城市医院与县级医院的紧密相连,自此一家人结束四处辗转,在春天里迎来新的希望。这是“双下沉、两提升”工作释放的红利,放眼浙江,它让万千百姓有了更强的健康获得感——

  在舟山,“舟山群岛网络医院”让人们“足不出岛”即享专家诊疗;在东阳,全县域“医共体”建设先行一步,县域内就诊率向90%迈进;在衢州,全省首个高水平医疗联合体改革示范区项目“落户”……

  “双下沉、两提升”,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道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浙江解法。

  这一年,城市与乡村更贴近了。技术在下沉、医疗资源在下沉,医生的心与情感也沉在基层。2017年,共有来自省市级三甲医院的8000余名专家下沉至全省各地,每个县(市)每天有三甲医院派驻的不少于10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在县级医院工作;4000余名医学院校毕业生服务基层。

  这一年,大小医院都变了。合作办医的县级医院门急诊人次数较2013年增加35.75%;省市三甲医院普通门急诊服务人次平均下降一个百分点。一升一降的两条曲线,折射出的是分级诊疗制度的夯实,它们共同换来了群众看病就诊满意率达90%以上。

  这一年,“双下沉”有了“升级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高水平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省医改办印发《关于开展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全省共建成不同类型高水平医联体526个,11个试点县(市、区)率先探路县域医共体建设。“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的轮廓日渐清晰,健康浙江正在发出更强音。

  跨省医保

  民生暖流进万家

  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民生事,无小事。跨省医保直接结算作为民生诉求之一,正在不断结出百姓满意的硕果。

  2017年,因跨省医保直接结算,故乡与他乡的界限正在被打破。据统计,我省已开通异地联网结算的医疗机构222家,其中有住院业务的214家均开通跨省定点,遍及我省每一个县级统筹区。截至目前,外省在浙江发生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共计2809人次,总费用5514.98万元。浙江在外省发生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共计8438人次,总费用23537.71万元。

  > 记者手记

  2017年,我省聚焦跨省就医,为全国参保人员解决了报销周期长、垫付压力大、个人负担重、往返奔波累等难题。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犹如一股暖流涌入游子心中。

  在浙医二院眼科中心,做完白内障手术的四川籍阿婆,为再次看清世界惊喜不已,她的家人因当场就能报销一大笔医药费开心满怀。他们再也不用提前垫付费用、拎着各种单据两地来回等待报销了。

  在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宁波退休职工江阿姨住院花去9000多元,以前她要先全额垫付后,再坐车去宁波市设在静安区的报销窗口报销,现在在医院就可直接报销刷卡,仅需付自费部分的600多元。

  2016年,我省成为首批签署“启动基本医疗保险全国联网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责任书”的省市之一。2016年底,我省完成了省级异地就医结算系统与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的对接。今年上半年,我省提前3个多月完成国家部署的目标任务,实现全省71个统筹区、207家有住院业务的异地定点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并联网运行,全国省(市、区)所有参保人员在我省实现跨省医保直接结算。

  中医药

  国粹传承开新篇

  浙江在线记者 陈宁

  2017年,中医药事业发展步入春天——酝酿33年的中医药法正式施行;全国首套中医药教材走进我省小学课堂;“国医名师”计划正式启动……

  截至2017年6月,我省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1%的乡镇卫生院、8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近年来,全省公立医院中,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出院人次占比分别为25%和15%左右。

  > 记者手记

  清明这天,省级名老中医、省中医院眼科专家柏超然走了。在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采访老先生时,他坐在病床边,双手撑着床沿,用简短的语言讲述着与中医药的渊源和对中医药发展的期望。

  柏老先生对中医药事业的殷殷期许正在变为现实,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已经开启新的篇章——

  传承,源于自信。今年7月1日,《中医药法》正式施行,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和西医具有同等地位,数据显示,我省作为中医药大省,共有三级中医院36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过去5年,全省公立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达到23995.8万人次,增幅达71.55%。“简便验廉”的中医正在被更多人认可,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道路,我们走得更有底气。

  传承,重在文化。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这一年,中医药文化不再被束之高阁,随着《中医药与健康》的正式发布,我省成为首个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省份。

  传承,开启创新。“十百千”人才工程(杏林工程)落地,我省有了首批国医名师;新“浙八味”遴选正式启动,加速保护名贵中药材资源;《浙江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描绘蓝图,到2020年,实现县县建有一所公立中医医院,90%的病人看中医不出县。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为中国特有的具有原创思维的医药卫生、科技和文化资源,中医药正越来越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智慧医疗

  云端就医享便捷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黄慧仙

  2017年,首届国际智能医疗大会在我省举行,大会发布了首个智能医疗平台“微医云”,并成立医学人工智能联盟。

  目前,我省智慧医疗新模式已现端倪。省市县三级全面健康信息平台架构已经形成,省平台在2015年就已经实现了与国家平台的对接,并已经联通17家省级医院,11个市级平台的建设都在积极推进中,县级平台建设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医疗正在给传统卫生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动力。

  > 记者手记

  768万人次,这是2017年上半年乌镇互联网医院的累计接诊量。上线两年来,作为全国智慧医疗样板的乌镇互联网医院正在升级为连接全国、服务家庭的智慧医疗平台。

  以乌镇为起点,“互联网+”正在造福浙江的万千百姓;一张医疗网络,布局起健康浙江的新蓝图。

  “互联网+”帮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烦”。浙江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为县级二级以上医院和城市三级医院之间提供预约转诊服务,截至2017年10月,累计注册用户833万人,预约总量3653万人次,预约成功率达71.30%。

  “互联网+”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诊疗。截至2016年底,全省以县为单位的区域医院信息系统、区域影像、区域临检和区域心电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了71%、82%、67%和71%,促进了省市县乡各级医疗资源共享,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便捷高效地向山区农村推送。

  2017年,我省省市县三级全面健康信息平台上,归集的标准化健康档案达3200多万份。有了它,老百姓在省级医院的诊疗数据真正实现了实时归结、随时携带。

  传统医院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也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助力。在邵逸夫医院、省中医院、温州市中心医院,机器人“艾沃森”系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把脉”;在浙大一院,“机器人”已经能够辅助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肺部结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日趋纯熟。

  “互联网+智慧医疗”凝聚了信息化技术与医药科学的新成果,是创新驱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先导力量,必将拥有美好的前景。

  社会办医

  共享医疗 新体验

  浙江在线记者 唐梦霞

  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是实施“健康浙江”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也是打造万亿级健康产业的重要举措。据省卫计委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新投入运行社会办医项目35个,涉及床位2402张,投资10.89亿元;在谈在建项目有271个,涉及床位42747张,投资金额453.2亿元。

  放眼全省,社会办医项目涉足领域宽广,除传统的口腔、妇产和骨科专科医院外,还涉足康复、精神病、肿瘤、儿科等多个领域,还有社会力量投资医养结合和老年医院、检验机构、体检、健康管理机构以及共享医疗等新业态。另外,社会办中医已经在杭州、宁波和温州开展试点,统计有中医院项目22个,中医医疗机构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

  > 记者手记

  近年来,我省社会力量办医飞速发展,涌现出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办医机构,如温州康宁医院、绿城医院、树兰医院、绿康集团、杭州口腔医院、浙江金华广福医院等医疗机构。回望这一年,社会力量办医获得了很多好成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共享医疗。

  9月,全国首家“医疗商场”落户杭州,人们在逛街购物的同时还能享受个性化医疗服务。入驻的医疗机构共享检验、病理、超声、医学影像等医技科室及药房、手术室等服务,既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减轻中小型医疗机构在设施设备方面的投资压力。

  10月,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和十家医生集团确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打造成一家集聚多个优质医疗机构的共享医院。

  省卫生计生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医疗服务新业态、社会办医是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共享医疗,丰富了医疗服务形式,给患者更多选择,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加大社会办医扶持力度,促进社会办医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标签:编辑:lsj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