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妇女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专家解读系列(三)

发布时间:2022-09-16 10:17 来源: 省政府妇儿工委办

迈向更加协调的儿童教育事业

  专家介绍:

  倪好,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浙江省新型智库研究课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项目等多个重大课题。受聘担任浙江省妇女儿童发展智库专家、杭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图片

  儿童发展,教育先行。教育在儿童的生长生活与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优质的儿童教育是公共事业中的优先项,也是共同的社会承诺。面向2025年,《浙江省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提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我省儿童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与具体举措,蕴含着协调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有利于推动我省儿童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规划》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五育”协调发展

  十二条具体举措中有五条分别聚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 并分别提出了发展要求。德育应注重实效,智育重在提升水平,体育以加强锻炼为主,美育以增强熏陶为主,劳动教育则应全面加强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德智体美劳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有机体,需要摒弃相互隔阂、相互割裂、互不关心的片面观,真正让每个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青少年“真善美”的种子工程,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格调,推进中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二是区域协调发展

  相比于过去“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提法,本《规划》着重提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既点出了城乡教育差距的现实问题,也明确了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方案。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增强教育包容性,让乡村孩子“读好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解决农村教师问题已是当务之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核心任务。一体化的新招在于城乡教育共同体和数字赋能。在全省范围内,特别是26个加快发展县,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以数字化助推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共用,以校际结对帮扶助推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以双向流动机制助推城乡师资优质均衡,以学生交流促进城乡学生同育同培,打造成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标志性工程。

  三是普职协调发展

  “普职分流”眼下已成为家长教育焦虑的主要原因和社会舆论热点,也是民众“急难愁盼”的民生议题。《规划》提出要完善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机制,深化两者互融互通。而实现两者互融互通、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和质量改善。一方面,要加强制度的体系设计,完善职教高考等协调制度,不宜过早进行普职分流,也要实现分流后可以“回流”,实现分流后上升渠道的畅通与多样选择。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本身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类型特色,不断提升人才与产业间的适切性。作为共同富裕建设示范区,我省可率先探索建立综合高中,在同一所高中内探索将普通高中课程与中职课程进行融合的模式。

  四是主体协调发展

  无论是构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还是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体系,或者加强儿童科学教育的课外资源建设(科技馆、博物馆、乡村学校少年宫等),都强调了儿童教育主体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儿童是家庭的儿童,是学校的儿童,也是社会的儿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期发布的《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也特别强调了要为所有儿童提供协作教育,减少孤立的个人实践时间,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等增加学生获得协作教育、参与共建、合作解决问题以及文化理解的机会。

  此外,《规划》也着重强调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补齐学前教育短板”“保障特殊儿童群体受教育权”“加快友好型学校建设”等内容,对打造具有全球视域、浙江品质的高质量现代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与前瞻布局,儿童友好型学校的创建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行了呼应,总体而言具有系统性、战略性和创新性。蓝图已经擘画,如何实现这一蓝图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回应,为浙江儿童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共同发力。

标签: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