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碗糯糍香,捣出共富路——陈玲玲
温岭市妇联以“巾帼共创行动”为抓手,紧扣温岭本土手作发展和女性手工艺人创就业需求,通过联盟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助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擦亮巾帼手作品牌,共同为巾帼产业发展、创新赋能增值,促进妇女创业、吸纳妇女就业、助力妇女增收助富,推动形成温岭手作“铺天盖地”、优秀巾帼人才和作品“顶天立地”的良好局面。
本期主人翁:新秋乌饭麻糍——陈玲玲。
热爱与坚持
摘来的嫩叶去梗,洗净,再沥成汁浸上一整天,再放在捣臼里捣烂并泡水,最后将洗干净的糯米放在捣好的叶汁中浸泡12个多小时以上。浸泡过的糯米放进蒸笼高温蒸煮后就成了乌饭,黑得油亮,热气里氤氲着乌饭叶香。蒸熟的乌饭倒入洗净的石臼里捶打,需要两人配合,一人舞着锤子,另一人则快速地将糯米团翻面,百来下的捶打即可上桌,麻糍团移到铺过松花粉的桌面上,再从上方筛下适量松花粉,用擀面杖将其擀匀,约莫一寸厚,或切块,或加馅做卷,装盒摆放售卖。从凌晨三四点开始忙碌劳作到下午四点,周而复始,这就是陈玲玲夫妻俩的每一天,这样的每一天构成了他们的八年,八年中的每一天都将热爱延续,形成“坚持”。
传承与创新
在温岭人的记忆中,乌饭麻糍是这样清晰和可爱,如民谚旧说“四月八,麻糍乌沓沓”的那样。在陈玲玲的记忆里,每年农历三月初,新河人就开始做乌饭麻糍,四月初八那天的麻糍都会供不应求。墨绿色的外表,嫩黄色的松花粉,伴着乌饭叶清香的甜糯软韧,糯唧唧的美味。
“小时候感觉这个乌饭麻糍挺好吃的,看见阿公阿婆担着担子在卖乌饭麻糍,我就尝试着自己去做。一开始整板整板地卖,后来我看寿司店里有寿司盒,我就想能不能也这样包装一下,方便又卫生。”2015年,刚过而立之年的陈玲玲和丈夫携手走上了创业路,几经摸爬滚打,一同创立了新秋品牌乌饭麻糍。
小时候的梦想生根发芽,长大后带着美好的憧憬和伴侣再次创新,发扬童年里家乡的美食。
春华与秋实
看着简单朴素的乌饭麻糍,制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山炒米脑”稳定供货、糯米的品质、蒸煮的时长、麻糍舂捣的力度,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试验,从采摘开始到最后成品,踏实肯干的陈玲玲夫妻俩早已经习惯了每天凌晨两点准时起床,辛勤工作近19个小时后再休息的“规律”生活。碰到四月初八前后,更是忙得没空合眼。秉承着“品质源于精心,精心造就美”的理念,从路边摊做起,到商场大厅点位再到开店,现在陈玲玲经营着两家门店。平均每天能卖出一百盒上下,四月初八的前后几天则能轻松卖出3000斤,年收入近20万。
由于乌饭麻糍的原材料供应有季节限定,以往市面上乌饭麻糍制作都以散户为主,出售时间短,且缺少响当当的品牌。陈玲玲却对这个传统美食有着不一样的思维,她决定依托新媒体,让新河麻糍走上品牌之路,焕发新的光彩。她注重品牌设计,将包装袋、包装盒、门头广告、工作服都做了统一的古典设计;注重微信渠道的口碑宣传,为自己的品牌引来了一波又一波流量;更是注重创新,和丈夫一起共同研制出多种口味:添加了坚果、豆沙、肉松等食材的夹心麻糍,乌饭混搭榴莲的榴莲饭,混合了红心火龙果汁诞生的粉色少女心麻糍,这些麻糍面世不久便收获了一大批“死忠粉”。陈玲玲在开发新口味、新观感上一路开挂。
诗与远方
“乌饭麻糍区别于普通麻糍,因为糯米浸泡了俗称‘山炒米脑’(又称‘红茶’)嫩叶榨出的汁水,一年就这么两个月,错过了就只能等明年,算是非常难得的时令食物。但是现在,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随时都能吃得上乌饭麻糍,且因此认识并喜爱我们的传统美食。”陈玲玲一说起乌饭麻糍,就格外神采飞扬。
同时,陈玲玲带着他们的乌饭麻糍活跃在不同的手作展会和美食市集,还经常接受学校和村级文化礼堂邀约进行展示和教授。新秋麻糍多次被媒体专题报道,入选《食美温岭》书中推荐的特色时令小吃,荣获温岭市“舌尖上的美食”网络评选大赛第二名;2018年参加浙江省民间美食厨娘秀荣获“巧手美食奖”称号;2019年被评为“浙江省名特优小作坊”。
八年的时间里,夫妻俩把新秋的品牌做成了乌饭麻糍界的“扛把子”。
在陈玲玲眼里,乌饭麻糍不仅仅是用来填饱肚子的小吃,久经年岁,乌饭麻糍对于温岭人们的意义早就超越了食物本身。
在一个个春夏秋冬的更迭之中,正是有他们这样的“守艺人”存在,将传统工艺传承创新,让乌饭麻糍于丝丝甜味中酿出冬去春来的希冀,于鲜嫩软糯的口感中品出平凡珍贵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