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来料加工业 德清钟管妇女在家奔“钱程”
走进德清县钟管镇东舍墩村李艳、梅锦翔夫妇俩开办的来料加工点,映入眼帘的是一批批已经加工制作完成的皮毛,正准备发往桐乡。伴随着“刷刷刷”的声音,几位妇女正坐在凳子上,埋头梳理着一块块的皮毛,呈现出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李艳夫妻俩原本在当地企业工作,2008年,夫妻俩经过朋友牵线干起了皮毛、围巾来料加工,每年能为家庭创收5—6万元。随着加工生意越做越大,找她家联系工作的企业也纷至沓来。这时她发现一个问题,农村有许多妇女心灵手巧又吃苦耐劳,而且也有挣钱愿望。经过一番准备,她开办了来料加工点,给留守在家的妇女铺设了一条新的创收之路。
依靠小小的来料加工,不仅使李艳的家庭走上了富裕路,也给东舍墩村广大农村妇女提供了创业、增收的机会。李艳在自己增收致富的同时,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传给周边的妇女姐妹们,还多次在村妇代会开展的皮毛加工培训班上手把手地传授加工技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年,夫妻俩更是被评为钟管镇“2011年度来料加工示范户”,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李艳家的来料加工点已经有70多人了,其中还有几个残疾人。据了解,皮毛的加工制作工序相对简单,加工一条皮毛耗时一个小时左右,每条的加工费是10多块钱,由于工作时间比较灵活、自由,特别受一些家庭妇女的喜爱,她们经常利用小孩上学时间来这里接点活,有时也带回家加工。按加工一条皮毛10块钱计算,一位农村妇女一般一天也能赚到80元钱。
来料加工业的发展为钟管镇妇女创业、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提高农村妇女收入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村风、民风的转变。妇女们足不出户也能创业就业,交流技能。近年来,钟管镇来料加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全镇共有来料加工企业12家,来料加工点67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来料加工点(年发放加工费20万以上的)有21个。2011年,钟管镇东舍墩村被评为县来料加工示范村,北代舍村姚小芳被评为县来料加工优秀经纪人,东千村沈根加被评为县来料加工示范户。全镇参与来料加工人数达2200多人,形成了以围巾、服装订珠、皮毛为特色的来料加工业。(德清县妇联)
栏目:双学双比 编辑:毛歌抒 签发:吴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