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坚持“四化发展” 助推来料加工产业升级
发布时间:2014-12-01 10:17
来源:
近年来,推进来料加工转型升级正作为服务龙泉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引领发展之先,实现跨越之步,龙泉市坚持规划先行,深入探寻来料加工业的发展规律,明确了“规模化、基地化、工厂化、品牌化”的发展目标,将发展来料加工业作为创增收、促和谐的“固本强基”工程来抓。
通过八年的持续努力,五年的快速发展,家居布艺服饰品牌初成,进入来料加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五年来累计发放加工费57800万元,培育经纪人200多人,举办培训班570期,培训人员28000人次,带动就业2万余人。全市现有经纪人190多人,加工人员达2万余人,来料加工企业13个。加工产品涉及家居产品、服饰珠饰、布艺玩具、手工绣品、无纺布袋等几大类。来料加工的绿色崛起,为全市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新时代风采女性的巧手搭建起了沟通市场的桥梁。
政策撬动 引领规模化
科学的政策引领是撬动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点,是一种引导,是一种动力,更能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上下一心的合力。龙泉市妇联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部门的支持,深入乡镇(街道)调研,召开经纪人座谈会,多方征求对龙泉市来料加工发展的建议与意见,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加快发展来料加工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来料加工业的实施意见》、《龙泉市推进来料加工业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上承旧策、下接新情的政策体系。特别是今年8月份出台的《关于促进龙泉市来料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新政策规定每年不少于300万元用于来料加工内引外联、扶持奖励、场所建设等工作,突出四个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市场开拓和面上覆盖;二是更加注重服务扶持和招商引资;三是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促进转型升级;四是更加注重梯度扶持和统筹兼顾。另外,在省原渠道补助、市财政工作经费保障的基础上,整合移办、残联、人事劳动部门资金及争取财政追加奖励资金,用于经纪人、来料加工先进单位奖励,自2009年来累计发放奖励资金225.5万元。优惠政策的兑现,产生了有效引领、科学示范的带动效应,撬动了经纪人、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截止11月份,全市发放加工费19130.58万元,与去年同比增长26.76%;经纪人队伍209余人,加工人员22316人,相对集中的加工点157个。手工与机械并驾,分散与集中共存,加工队伍逐年扩大,加工技术日趋成熟,龙泉市来料加工产业呈现规模化发展。
部门联动 打造品牌化
近年来,根据龙泉来料加工发展现状,龙泉市妇联深入乡镇(街道)、行政村,走访经纪人开展调研。缝纫机曾是龙泉姑娘陪嫁的必备品,“会做衣服”是农村妇女婚前需要掌握的技术之一。结合这些龙泉传统习俗,以及加工者追求较高加工费的需求,市妇联确定以平车加工发展作为提升龙泉来料加工业的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家居布艺服饰品牌,强化来料加工宣传推荐,加强市场对接。一是明确部门职责。按照“明确思路、落实责任”的准确定位,市妇联着力理顺部门职责,将来料加工阶段工作细化到位,成立来料加工办公室,与相关负责人员联合行动,力求一手落实政策,一手协助破难,最大限度推动来料加工顺利转型。二是整合联动资源。妇联一直注重做好“联”字文章,以“边亲身探索、边协同驱动”为工作思路,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对妇联工作的关心支持,围绕党政中心找准工作切入点,准确而实事求是地反映妇女群众的实际需求,探索建立来料加工统一管理、上下联动、信息畅通的执行工作新机制。与金融部门联合,解决来料加工女经纪人创业资金难题,五年来累计争取小额低息贷款1276万元,一批优秀的女经纪人成为带动农村妇女致富的领头羊。与人事部门联合开展来料加工技能培训,设立市妇联来料加工培训基地,主导电动缝纫技术培训,两年来共培训560人,541人通过考试取得技能培训证书,为品牌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并举办来料加工(电动缝纫)专场招聘会,为赋闲妇女和来料加工经纪人搭起双向就业服务平台,20家来料加工企业(加工点)参与了招聘,现场签约近百人,加强了品牌的市内宣传。今年新增平车经纪人21名,新增平车494台。在今年的义博会上,我市来料加工展位共有3个,参展的产品主要以平车加工产品为主,集中展示了龙泉来料加工代表性好、水平度高的布艺服饰,共达成内贸订单160万元,外贸订单700万元。开幕式当天举行的丽水来料加工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我市来料加工企业龙泉市蓝鸟手套有限公司与兰溪市凯越服饰有限公司顺利签下了200万元的手套订单。龙泉市来料加工布艺服饰加工品牌雏形初显。
龙头驱动 铸就工厂化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龙头示范带动作用不容忽视,龙泉市妇联通过引导成熟经纪人实现产业升级,形成示范引领效应。一是通过引进企业,培育本地经纪人。在引进来料加工企业(龙泉市盛开工艺品有限公司)后,市妇联积极物色介绍优秀经纪人参与企业管理,鼓励经纪人克服畏难情绪,利用自身联系加工户的优势,为企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经纪人掌握了较为规范的管理经验,为今后自身发展打下了基础,成功探索了本地经纪人与引进企业联手模式,实现企业与经纪人双赢。该企业现有平车86台,培训人员200多人,主要生产床上用品,年发放加工费300余万元。同时,龙泉市妇联积极引导该企业在查田镇圩头村、安仁镇安福村、龙渊街道后甸工业区设立来料加工点,新增机器50余台。二是通过产业升级,培养本地企业。梅盛昌来料加工点是龙泉市规模较大的服装平车加工点,鼓励其在乡镇设分点做大做强的同时,通过多次走访宁波厂商,宣传龙泉的招商引资政策,促成其注册了龙泉市华尔服饰有限公司,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锦溪、小梅、八都、兰巨等多个乡镇设立加工点,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增收。该企业现有机器100多台,加工人员80余人,年发放加工费500多万元 ,下设五个加工点, 增加设备130多台。全市现培育类似来料加工企业13个。三是推行提升“企业+加工车间+加工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来料加工招商引资,引进来料加工扩散型企业年1.2亿支促销牙膏盒生产线项目,以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本地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与经纪人双赢。
场所建设 推动基地化
龙泉市妇联根据各乡镇(街道)来料加工区域特点布局,以场所建设为抓手,力求“投入一个、建成一个、使用一个”,建成市、乡、村三级来料加工示范基地,引领提升加工规模,促进转型升级。一是充分利用省特扶资金。2011年正月龙泉市第一个省特扶来料加工项目----安仁镇安福村来料加工场所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经纪人吴水娥满脸笑容,工人们也满心欢喜地在宽敞、亮堂的来料加工标准化场所里忙碌着新年的第一笔订单,这得益于龙泉市妇联来料加工场所建设项目的开展。据了解,自2011年启动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特别扶持项目以来,龙泉市妇联共利用省特扶资金200多万元建成市、乡、村三级来料加工场所7个,面积达4000多平方,解决了60多个村1000多名妇女的就业问题。龙泉市妇联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总投资1215万元(其中省特扶资金515万元)用于来料加工业的经纪人培育、基础培训、设施建设、市场拓展及信息服务等项目。二是争取政府支持,安排800余万元将河阳农民公寓1200平米店面回购,划归来料加工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目前设计方案已出,正在审批中。三是争取市农办在库区产业培育项目资金切块不少于50万元安排来料加工场所建设,争取市移办每年不少于20万元用于移民集聚地来料加工场所建设。同时达成了2万平方米的来料加工企业孵化基地的意向,力争把场所建成来料加工示范基地、培训基地和信息服务中心,推动我市来料加工上一个新的台阶。
素质提升 培养新生力
通过整合资源,利用各种途径的培训、教育和锻炼,逐步壮大有知识、肯拼搏、爱革新的新时代经纪人队伍。一是每年举办来料加工经纪人素质提升培训班,不仅安排理论课程学习,还邀请专家及优秀经纪人开展辅导和交流,提升了经纪人业务水平,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来料加工的整体合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二是每年组织新发展的经纪人参观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和周边县市来料加工点,通过市场考察提高经纪人市场意识和接单能力。三是基层妇联以新经纪人培训和扩面培训为重点,如剑池街道着力提升层次,在队伍培育上整合资源,成立社区来料加工培训中心,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分期分批对社区闲散妇女进行基本技能素质培训,为社区加工点不断输送加工人员;加工点以订单式上岗培训为支撑,自行组织工人培训,培训后,市妇联和市人劳社保局联合对加工人员进行技能测试,今年共有324名妇女持证上岗,为来料加工上规模提供技术支撑。在经纪人接单较多的义乌、宁波、杭州、温州等地开展来料加工推荐活动,积极开展宣传,提升来料加工影响力。
建设来料加工的“发展阵地”,就是建设广大妇女的“温暖之家”。龙泉市妇联是携手妇女展示风采的有形、有声、有为的强大力量,坚持把妇女工作放在来料加工全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谋划、去推进,努力实现妇女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龙泉市妇联)
标签:编辑:lee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