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以义乌小商品为核心的来料加工业逐步向内陆及国外欠发达地区转移

发布时间:2014-12-01 10:17 来源: 金华市妇联
    2014年7月底,金华市妇联对全市来料加工业进行了动态调查,涉及义乌、兰溪等多个县(市)80多个来料加工点。调查发现,金华市来料加工业逐步向国内外欠发达地区转移,低端产品本地来料加工业务收缩明显,就业人数减少,来料加工业发展亟需转型升级。
    一、金华市来料加工业的基本情况
    金华市是全省乃至全国来料加工的发源地和集聚地,早在20世纪80年代,本地妇女就以来料加工作为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随着义乌小商品贸易的不断发展,金华市的来料加工业随之快速发展。本世纪以来,累计发放来料加工费240亿元,每年带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350余万低收入农户增收。2006年和2009年,全国妇联、省妇联分别在义乌设立“全国妇女市场带千村”项目办公室和“浙江省妇女来料加工推广中心”,为全国、全省妇女开展来料加工提供信息联络服务。8年来,金华市来料加工业务已辐射到河南、江西、安徽等31个省(市、自治区)和印尼、越南、柬埔寨等7个国家,来料加工产品种类涉及玩具、饰品等16个大类千余个品种。截至目前,全市成功实现“个转企”629家,帮助28余万农户实现人均增收8000余元,成为金华市实现“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有效抓手,对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创建“平安金华”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来料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工成本上升,竞争力不足。据经纪人反映,2005年左右,金华市来料加工从业者工资为50-80元/天,目前已提高至120-180元/天。小商品贸易普遍是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对成本上升敏感度高,加上本地来料加工品牌树立依然薄弱,竞争力明显下滑。从调查情况看,68.9%的来料加工点存在明显订单流失情况,其中,40%的来料加工点反映近年来业务转移量超过三分之二。
   (二)本地来料加工业务收缩,就业机会减少。本世纪初,金华市来料加工业发展欣欣向荣,无论是青壮年、老人还是妇女,都积极参与。近年来。随着来料加工收入利润降低,来料加工经纪人逐渐向江西、河南等欠发达地区转移,当地来料加工业就业吸纳能力明显降低。从调查情况看,45%以上的加工点反映业务和用工减少,目前90%以上来料加工从业人员都是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和失业人员。如义乌上溪镇黄山村陈常林礼品加工点,曾是“十大来料加工基地”之一,加工点人数最多时达200余人,现已门可罗雀。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快,淘汰品种多。近年来,来料加工业实现了从来料、来样加工向自主设计、生产营销一体化发展,玩具、串珠、贺卡、头花、中国结等低端产品逐渐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简单加工的产品竞争力明显降低。从调查情况看,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有一定技术的熟练工是来料加工产业中较稳定的群体,而流失的多为技术含量低的纯手工加工类业务及从业人员,纯手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业务流失率超过85%。
    三、造成订单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劳动力价格上涨压缩来料加工利润空间。据初步统计,金华市2014年来料加工从业人员工资比五年前上涨了140%,平均工资达到2.6万元/年,比2013年同期2.1万元/年增长15%以上,而河南、安徽、江西等地工资仅为该市的1/3,越南、印尼等国家工资甚至为该市的1/4左右。为保证利润,不少来料加工经纪人不得不把业务发展到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的外省、外国。以兰溪礼品袋加工为例,按产品面料、大小及难易程度,当地加工费一般为0.08-0.15元/个,发往河南安徽等地或者东南亚部分国家,加工费将下降五成以上,最低可降至0.01-0.02元/个,假设一个有500名从业人员,年利润60万元以上的加工点,每月生产100万个计算,就可节省4万余元加工费。
   (二)转型升级需求压缩“低小散”产业生存空间。来料加工业是典型的劳工密集型、技术投入低的产业,由于门槛低,不少加工点存在散小乱的特点,且亩产效益低下,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环境整治力度的加大,不仅在用地方面得不到政策支持,还逐步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失去生存空间。目前,小散来料加工点多建在临时建筑或废旧产房,安全难以保障。去年以来,该市婺城区有24%左右的来料加工点在“三改一拆”整治中失去厂房或仓库,面临生存发展困境。
   (三)欠发达地区对来料加工业引进力度加大。近年来,河南、安徽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将来料加工业作为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有效载体予以充分重视,纷纷成立来料加工驻义乌市场联络处,主动对接业务,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来料加工业往内陆发展。以安徽省为例,2013年出台物流补贴相关优惠政策,物流费仅需0.8元/公斤,而金华市则需2-3元/公斤,近三倍的差价直接导致订单外流。据不完全统计,有鹰潭、扬州、台儿庄等28个省外地市在义乌设立来料加工联络处。
    (四)互联网和物流业迅速发展降低就地生产优势。由于小商品具有质量小、数量多的特点,在当前网络经济和物流业不断发展的现实条件下,距离产生的成本影响越来越不明显。以东阳中国结配饰为例,通过物流公司来回发送100斤原材料和成品仅需20元,且每月可加工3万余斤,生产100万个成品。据经纪人贾福卿反映,将来料加工业务转移至安徽、江西等欠发达地区,人工成本可减少50%以上,物流成本虽然占5%,但利润却能增加近一倍。
    四、相关对策措施
    发展来料加工业对增加就业机会、繁荣地方经济、推动出口贸易方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来说,来料加工业务流失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该产业必然的洗牌过程。来料加工业部分旧有的产业带必须转变思路、凸出优势、注重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从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才能进一步发挥来料加工的积极作用,并尽量降低相应而来的贫困人口就业机会减少、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等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建立工作机构加强领导。建议参照周边地市做法,成立全市来料加工服务指导中心,给予一定的编制和工作经费。中心主要职责为: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开展咨询服务;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信息服务网,开展宣传、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举办展洽等活动,促进项目对接、市场拓展。
    (二)出台政策助推转型升级。做好来料加工“个转企”和“上小规”工作,培育来料加工龙头企业。建议出台推动来料加工转型升级的优惠政策,设立来料加工专项资金,帮助来料加工企业解决融资、场地、技术创新等问题。通过财政奖励引导乡镇建立来料加工集聚区,降低园区进入门槛,以便解决在“三改一拆”中经纪人加工场所被搬迁问题,满足经纪人扩大加工业务等需求。
    (三)培育来料加工品牌。培育来料加工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引导来料加工块状集聚。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加工规模的基地和经纪人。加快来料加工经纪人理念的更新,推进来料加工从依靠重数量到重质量、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转变,推动企业的创牌行动,鼓励来料加工企业和经纪人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加强产品产权保护。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有一定技能的来料加工从业人员,适时推进“机器换人”,降低人工成本,稳定来料加工业务。(金华市妇联)
 
栏目:双学双比  编辑:梁丹平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