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葡萄挂枝时,她在丛中笑——记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陈淑芬

发布时间:2014-11-28 17:34 来源:

 

    她个子瘦小,皮肤黝黑,经常戴着一顶帽子在农田劳作;她话不多,讲究实干,偶尔露出一个真诚的微笑;她文化程度不高,但硬是在一片黄土地上要来了丰收的成果;她就是岱西响当当的葡萄种植大户——陈淑芬,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党员,却也承载着许许多多的荣誉:“省级农村科技示范户”、全国、省“双学双比”女能手、“省第八届青少年英才奖”、 “市第二批渔农村十佳科技示范户”、“2004年省级双带党员”、“岱山县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岱山县创业创新带头人”提名奖……
 
    就是不服输
 
    在陈淑芬的记忆中,18岁那年对她来说是不幸的。那年父母亲双双因病去世了,给家里人留下了一万多元债务和一块4.3亩地的葡萄园,那是父亲向村里承包的。身为长女的她只能抗起家里的重担,但正处于少女时期的她跟大多数女孩一样,也想象着能够拥有属于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1992年,对岱西的葡萄种植户来说,是个不幸的年份,那年由于长时间的下雨,雨水太多,引发了灰霉病,造成了大量葡萄花穗腐烂、脱落。每家种植葡萄的农户都遇到了大大小小不同的损失,陈淑芬家种植的葡萄也没能幸免,损失了将近60%。
 
    这次的葡萄灾难给陈淑芬带来了很大的震动,一股不服输的劲从心底涌上来,“我偏要在这黄土地上好好干一番。”她给自己暗暗鼓起了劲。然而刚开始种植葡萄的时候,却出现了很多她从没想到过的困难,如何给葡萄打药水,药水怎么配置等等都成了困扰她的问题,然而困难越多,她干活的劲就越大。村里、镇里只要举办技术培训班,陈淑芬肯定参加,每次课堂上听完之后,她总要先到自家的葡萄园走走试试;为了更好地探索葡萄种植的道路,陈淑芬主动与市林科所、金华“金藤葡萄有限公司”等单位结帮扶对子,参观取经。到现在她已经拥有10亩土地,去年又承包了5亩土地,成了岱山种植葡萄第一大户。
 
    比别人走前一步
 
    每年的葡萄上市都集中在一个季节,价格又不高,面对这一现象,陈淑芬开始思索起来:外面很多反季节蔬菜、水果利用的是大棚种植技术,能否在岱西的葡萄种植也应用大棚技术?
 
    说干就干,1999年陈淑芬首次建了四只大棚,成了岱西“首个大棚种植户”。然而大棚种植比原先的露天种植又增加了新的困难,大棚里的温度、湿度调控又成了新的难题,那年陈淑芬就跟随岱山农林局工作人员到上海农科院进行学习,这次的学习机会让她体会到科技在农业应用中的影响效果。
 
    只有初中学历的陈淑芬为了让自己掌握更加先进的种植技术,充实自己的知识成了她工作之余的首要任务,摆在家里的书橱中已经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报纸、杂志、书本,无论哪种书籍,只要是跟“葡萄”有关的,她都会兴趣十足地看起来。随后的几年,她又增加了大棚的数量,到现在她已经拥有了23只大棚,成为“大棚第一户”。
 
    “红富士” 味甜、适合盐碱地种植,已经成了众多果农中首选的品种,“能不能引进更多优良的品种在大棚里种植?”陈淑芬又开始摸索新的道路,每次到外面,她总要引进几个新的品种,然后让大伙品尝味道,“适合岱山、值得推广的品种我就留下种植,不适合的就淘汰。”陈淑芬说,她要让更多的葡萄品种在这生根。现在她的大棚里已经拥有10多个品种了,“白香蕉”、“红堤”、“巨峰”……每年还会新增几个品种,成了“拥有葡萄品种最多户”。
 
    共同致富
 
    1998年葡萄霜霉病猛袭舟山,其他果农由于隔天喷药或误用农药使病情蔓延,损失严重,已有一次经验的陈淑芬在霜霉病发作前就果断喷洒农药,同时她督促和指导其他果农采取措施控制病情。
 
    一时间,陈淑芬“葡萄大王”的美名已传遍了全县的葡萄种植户,许多果农跑来询问一些种植技术,陈淑芬耐心讲解,还与果农结成了科技帮扶对子,让更多的人一起富起来。村民陈仁会原是一名泥水匠,生活比较贫困,看到陈淑芬种植葡萄致富了,也想从事葡萄种植,但是缺乏技术和经验,一直处于观望状态。陈淑芬了解情况后,主动与他联系,并向他传授技术,结成帮扶对子,还帮他解决资金问题。“真是多亏了她,她真是热心啊!”陈仁会提起陈淑芬就一脸的感激,现在他承包的4亩多葡萄园年收入达到了5万余元。
 
    “我真的没做什么,只是跟大家一样从事葡萄种植,只不过有时大家互相帮忙一下。”陈淑芬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功总显得非常低调,就像她说的“说出来的不如做出来的,跟大家一起富起来,也是我的荣幸。”(舟山市岱山县妇联)
 
 
栏目:女性风采  编辑:毛歌抒  签发:杜爱芳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