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巧媳妇——龙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妇代会纪事

发布时间:2014-11-28 17:34 来源:
      
    龙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地处龙泉城区西北部近郊,距城区约6公里,村庄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四周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下樟村史称“云坞古村”,后因村南水口有一千年古樟,故而得名“下樟村”。下樟村历史悠久,至今具有一千多年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宋时,名士管师复在此筑庐而居,号卧云先生。宋仁宗闻其清名,欲召入朝为官。管师复婉拒,答曰:“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从此,管师复和云坞古村名噪一时。
 
    目前,下樟村是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丽水市十大文化名村,龙泉市五好达标村、文明村、小康村、卫生村、计划生育合格村。2009年被评为全国“巾帼示范村”。下樟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妇代会功不可没。可以说,正是这些“白云深处巧媳妇”的辛勤劳动,默默奉献,才有今日下樟村的辉煌。
 
    小康建设娘子军
     
    下樟村尽管离城区只有6公里,属于近郊型农村,却所处偏僻,长期不通车。由于交通不便,极为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养在深闺无人识”,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过得捉襟见肘,清贫而无奈。一些有能力的村民纷纷异地而居,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于较原始的状态。
 
    进入二十一世纪,不甘落后的下樟人看到外面世界的飞速发展,再也坐不住了。这些坐不住的人中,主要是下樟村的妇女。她们由于家庭的拖累,不能外出务工经商,这些女人大多勤劳,不甘心就此贫穷一辈子。于是,她们与她们的丈夫们一起,走上了建设下樟,致富奔小康的路。
     
    从2002年开始,下樟村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根据本村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开始了艰苦创业。他们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充分发挥村落历史文化潜力,保护整合生态环境资源,确立了生态文化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
 
    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必须改善村庄环境,必须改善交通条件。2006年,下樟村被列入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创建村,妇女们与全村人一起,在创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善村庄环境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妇女们的肩上。在街道住村干部张金凤的带领下,拆除破猪圈、破灰寮,整修村中道路,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圈养家禽家畜,每件事情,妇女们都做得认真而井然有序,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妇代会骨干叶秀琴是远近闻名的养猪能手,她养的猪膘肥体壮,还比别人的节约成本。养猪是她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她家的猪圈位于村中的一块空地上,地理位置很好,也方便。然而,村庄整治,她的猪圈首当其冲,必须拆除。村党支部书记到她家动员拆除猪圈的那天晚上,她阴沉着脸,一句话也不说,大家总以为她不同意拆了。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她一个人爬上猪圈顶,边哭边拆起了猪圈。在她的带领下,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全村建在路边的猪圈、简易厕所全部拆除。
 
    村中的小溪是下樟村的主要景点,但是由于以前大家都把垃圾往溪中倒,小溪污染已相当严重。没等村两委布置,李启娇、叶李琴、郑月琴等几个村妇代会骨干一合计就行动了起来,采取分片包干的形式,将小溪中的垃圾处理干净。时值隆冬,妇女们穿起高腰水鞋,挽起衣袖,在刺骨的溪水中将垃圾清理上岸,集中处理。随后,她们还买来了彩鲤放到了小溪中。直到现在,有些妇女还能在小溪中认出自家放养的彩鲤。
     
    下樟村的康庄工程全长4.5公里,总投资达200多万元,工程量浩大。为了早日修通致富路,妇女们与男人们一起,早出晚归参加劳动,出一样的力,流一样的汗。炎炎夏日,她们与男人们一样运土搬石,汗湿罗衫;隆冬腊月,她们迎霜斗雪,双手冻得裂开了一道道口子也不叫一声苦。修路的娘子军中,上有七十多岁的老婆婆,下有十五、六岁的初中生。十六岁的初中生郑锡亮一干就是17天。据统计,妇女们的投工数占全部村民投工数的61%,远不止半边天。
 
    和谐家园守护神
      
    走进下樟村,你很少看到村民们白天锁着门,也很少看到村民吵架,村民相处相当和睦。下樟村能有这么好的村风,与村文化建设分不开。
      
    一个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下樟妇女懂得这样的道理,也为精神文明付出过不懈的努力。
     
    下樟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下樟人非常重视教育,读书风气较盛,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母亲督子读书的故事。如今,下樟村的妇女在文化建设方面,同样承担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下樟村的妇女们在住村干部张金凤的指导下,成立了山歌、竹筒舞、串花、花棍、秧歌等5支演出队,深入挖掘当地民间文艺元素,自编自演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参加过市里和市外的演出,反响良好。其中的竹筒舞取材于当地人民劳动场景,采用当地独有的竹制乐器作道具,舞蹈动作泼辣而不失温柔,既柔情似水又欢快流畅,充分展示了浙南山区独特的民风,受到了业内人士和舞蹈专家们的广泛好评。有关部门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下樟村的妇女们在紧张的劳作之余抽出时间排练,每星期都不少于二次。领头人李启娇说,现在我们富裕了,也应该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文艺演出并不是城里人的专利。如今,下樟村的妇女空闲时间很少打麻将,社会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
      
    下樟村妇代会在平时的活动中,十分注重家庭和睦,把搞好邻里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妯娌关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只要村里人与人之间出了一点矛盾,不但村妇代会主任上门苦口婆心做工作,其他妇女也会利用各种机会做工作。她们都认一个理,那就是村和万事兴,家和万事兴。邱月英和婆婆叶娇凤十几年没红过脸,婆媳俩外出,不认识的还以为是一对难得的忘年交呢。
     
    正因为广大妇女在村两委的支持下,不懈努力,下樟村先后获得了市文明村、卫生村、五好达标村、计划生育合格村等荣誉,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近5年来,下樟村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未发生过一例计划外生育,未发生过一例群体上访事件。
 
    锅碗瓢盘致富曲
     
    都说农村的女人围着锅台转,一辈子都不会有多大的出息。可是下樟的女人利用独特的优势办起了农家乐,奏出了一曲“锅碗瓢盘致富曲”。2009年,下樟村发展农家乐13家,接待游客人次达5万多人次,收入达70余万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休闲旅游成为人们的生活时尚。下樟村顺势而动,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了下樟景区。随着下樟景区的开发,前来下樟休闲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聪明的下樟妇女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利用自已家的住房,办起了农家乐。
      
    第一个尝试兴办农家乐的是妇代会骨干欧术琼。
     
    欧术琼是个地道的农妇,一家三口住在村庄中心地段。看到一批批游客从自家门前走过,欧术琼萌发了举办农家乐的念头。她利用妇代会活动的时机,与姐妹们说起了农家乐的事。经欧术琼一说,姐妹都觉得兴办农家乐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值得一试,大家都支持她先把农家乐办起来,如果可以,大家也接着办。
     
    于是,欧术琼在姐妹们的支持下,投资数万元,将自己的家作了适当的改造,添置了桌椅用具和洗手间等设施,办理了相关手续,并将自己的农家乐取名为“听雨宅”。就这样,下樟村第一家农家乐诞生。
     
    令大家想不到的是,欧术琼的农家乐一开办就生意不错,吸引了不少的游客。于是大家纷纷仿效办起了农家乐。叶秀琴的“临光舍”、蔡金秀的“伴樟屋”、李启娇的“外婆家”、叶盛兰的“白云居”等十余家农家乐相继应运而生。
 
    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她们多次结伴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外地开办农家乐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踊跃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班,一招一式都学得非常认真仔细。同时,她们还充分挖掘当地的饮食文化资源,发掘出了“农家水豆腐”、“下樟麻糍”和一系列农家菜,深受游客喜爱。凡是到过下樟的游客,无不称赞下樟的妇女的心灵手巧。(龙泉市妇联)
 
栏目:女性风采  编辑:毛歌抒  签发:杜爱芳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