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姚玉花:种植小甜瓜创出大产业

发布时间:2014-11-28 17:34 来源:
    去自家大棚看看秋甜瓜的长势,去其他农户的甜瓜地里给予技术指导……这段时间虽然不是甜瓜上市期,但嘉善县罗星街道马家桥村的甜瓜种植大户姚玉花依然闲不下来。种植甜瓜十余年来,她靠勤劳的双手和科技创新走上了致富路,更靠热心的为人和娴熟的种植技巧带领更多人共同致富。
    在失败时勇于创新
  1992年春,马家桥村有村民最先引进日本的“伊丽莎白”甜瓜,当季的甜瓜销往上海市场,卖到了14元至24元一公斤。看到种植甜瓜的收入远远高于传统作物,一些农民跃跃欲试。当时的姚玉花在纺织厂上班,丈夫在橡胶厂工作,在别人眼里相当于捧着铁饭碗。为了方便照顾年幼的女儿和病重的婆婆,姚玉花做了个大胆的决定,砸掉铁饭碗,尝试种甜瓜。这一年的秋天,她种植了5亩多露地甜瓜,但是首次尝试就让她尝到了失败,一场大雨、一阵狂风就让甜瓜淹没在田里。于是,姚玉花设想着改变这种状态,她想到给甜瓜搭个棚。当时大棚在嘉善还是新兴事物,没有普及和推广。姚玉花就和丈夫劈了些毛竹片剪了些布条搭起了大棚,弄了8分田的“大棚试验田”。没想到,这块小小的试验田给她带来了5000多元的纯收入,这让她首次体味到了创新的魅力。1993年,姚玉花搭了两只大棚种植“伊丽莎白”,当季的纯收益达1.5万元,而这时露地甜瓜的亩收益仅1000元左右。在姚玉花的带动下,当地农民走上了设施栽培之路。
  刚收获成功的喜悦,就尝到了失败的艰辛。1994年,姚玉花凑钱搭起了5个毛竹大棚,期盼着有个好收成,谁知那一年一场台风吹倒了毛竹棚,一场暴雨淹死了大半瓜苗。惨重的损失,使她不但亏掉了自己的积蓄,连向亲戚家借的本钱也搭了进去。不轻言放弃的她再次向亲戚借钱,购买大棚支架和尼龙,从头再来。思索了很久,姚玉花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毛竹大棚牢固性差很难避风避雨,于是便想到用自来水钢管代替毛竹当大棚支架。当时嘉善很少有这种钢管,姚玉花便与其他农户一起到江苏市场上去购买,然后自己摸索着搭起大棚。逐步地,钢管大棚便代替了毛竹大棚。
    在学习中不断提升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马家桥村的甜瓜已经小有名气,嘉善县相关部门也积极扶持甜瓜产业。姚玉花在种植甜瓜的过程中不断钻研技术,虚心向农技专家请教、上农函大、一期不漏地参加培训班,慢慢地她学会了点花育果、病虫害防治等全套生产管理技术,成了一个地道的甜瓜专家。1996年,姚玉花种植了10只大棚甜瓜,获得了4万元的纯收益。为了不断提高甜瓜的品质,姚玉花与村里的姐妹们经常在闲暇之余相互探讨什么品种的甜瓜更甜,一根甜瓜藤上结几个甜瓜最合适,用什么肥料甜瓜会长得更好……20世纪初村民们还摆起了甜瓜擂台赛,从外形、口感等各个方面给各家参评的甜瓜打分,看谁家的甜瓜最好吃。姚玉花每次都能挑出不同品种的甜瓜在擂台赛上与村民们一较高下。“我种过很多品种的甜瓜,像‘西薄洛托’、‘伊丽莎白’、‘哈翠’等都种过,各种甜瓜都有着不同的种植方法,在甜度和外观上也是各不相同。如今我的甜瓜地里种比较多的是‘蜜天下’,在这几年的甜瓜擂台赛上,这种瓜总能名列前茅。”姚玉花说。
    致富后乐于奉献
    致富后的姚玉花没有忘记帮助乡邻,她一有空就会到村里的姐妹家走走,讨论讨论种植方面的经验,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这句话是姚玉花的口头禅。2008年嘉兴油车港有农户在网上看到姚玉花所做的种植甜瓜创业的报告视频,慕名找到她表示想种甜瓜,姚玉花热情接待,耐心传授种植技术。
   姚玉花还加入了街道组建的农业科技智囊团,结对帮助其他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多年来,她无偿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辅导,2011年免费帮助周边农户培育十万株甜瓜苗。去年她与村里的姐妹们组成了希望果薯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从成立初的8名社员发展到如今的20余名,她们相互协作进行组团经营,对产品统一包装、销售,从而提升了档次,马家桥甜瓜也由此越走越远。如今姚玉花的甜瓜种植面积达到了50亩,大棚50只,今年春甜瓜收益40万元。谈起今后甜瓜产业的发展,姚玉花说,改良技术,提升品质是关键。现在她种植甜瓜使用的是高温闷棚和生物农药等先进的技术,今年还对土壤和甜瓜都进行了相关检测,力争达到无公害。
    小小的甜瓜牵出了一个大大的产业,如今马家桥村甜瓜的栽培面积已达到6100亩,占全省厚皮甜瓜面积的70%左右,平均产量为2500公斤,超过了全国平均数,成为全省最大的甜瓜生产基地,马家桥甜瓜在江浙沪一带乃至全国瓜果市场都具有一定知名度。而姚玉花,这个堪称马家桥甜瓜的带头人也获得了浙江省农村科技示范户、第一批嘉兴市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诸多荣誉……(嘉善县妇联)
 
栏目:女性风采  编辑:梁丹平 签发:吴伟刚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