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鄞州:朱莹:用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

发布时间:2014-11-28 17:33 来源:

    《精品电影对白解析》、《最值得看的50部电影》、《电影语言学》……这些书堆在27岁姑娘朱莹的书桌上,或许你会以为,朱莹是位电影工作者,或是电影发烧友,其实都不是。朱莹是潘火街道雅苑社区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让她和这些电影类书籍结缘的,是她的另一个身份——盲人电影院讲解员。
    大学里就热心公益事业的朱莹,毕业后成了81890志愿者服务团队中的一员。2010年,志愿者服务队需要发展一批盲人电影讲解员,朱莹便加入其中。
    来听电影的,都是一些本地上了年纪的盲人。80后的朱莹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全摒弃从小适应的普通话表达,转而用方言进行画面描述。方言表达怎样才精准而又富有感染力?那段时间,刚接触电影讲解工作不久的朱莹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个疑问。
    反复揣摩语言,过滤影片画面,揣摩电影细节,朱莹做过无数次尝试。影片《活着》中,有一个男主人公穿着缎子汗衫聊天的镜头,颇有地域特色,可是用语言描述时,朱莹始终对“汗衫”的叫法不太满意。直到有一天,她从一老人口中听到了“大襟布衫”这一说法,茅塞顿开,“老一辈人用的语言和我们有差别,越是细微处的表达,越能展示出语言的魅力。”有了这个经验,《宁波老话大全》成为朱莹的掌上书,电视、广播里有关宁波方言的节目,她一期不落地关注起来。
    讲解电影是一个辛苦且繁琐的过程。一两分钟的内容,朱莹往往要反复看上二三十遍,反复推敲用词是否恰当,感情是否到位,“讲解人物的神态、场景容易,把人物透过表演所要表达的心理以及内涵表述出来,就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夫和积淀了。”
    为让讲解更出彩,也让“听众”更能接受,朱莹甚至自己当起了“剪辑师”,学习视频剪辑软件操作,将电影画面“去粗存精”,保留下最适合讲解的部分。“盲人的心理和普通人不同,一部电影时间过长,就容易影响他们聆听的心境。”这些经验,都是朱莹从一次次现场实战、讲解效果分析中得来的。
    如何保证讲解效果,母亲成了朱莹每一部电影的第一个 “听众”。“有一天,她让我把眼睛蒙上,听她说电影,在她的描述中,我脑子里真的有了一幅幅画面。”母亲应凤菊说,那次以后,她对女儿的工作表示了支持。
    每次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讲解,朱莹需要花一个月或更多的时间来准备。空闲时,她会闭上双眼,让朋友搀扶着走上大街,用亲身融入的方式去了解盲人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很多盲人内心比普通人更热爱生活,只是信息闭塞让他们很难真正融入这个社会。”如今,朱莹对“电影讲解”这份工作充满了难以割舍的感情。(鄞州区妇联供稿)

 

栏目:女性风采   编辑:梁丹平  签发:吴伟刚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