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仙居:用爱温暖留守儿童——记全国“十大爱心人物”王雪娟
有这么一群特殊的孩子,小小年纪却已经肩负起生活的重担和责任。夜幕降临时,他们期待能在父母的怀里做一个安稳香甜的梦;逢年过节时,他们盼望着能和远在他乡的父母一起吃一顿热腾腾的饭;跌倒受挫时,他们渴望能在一句轻柔的话语中,一个温暖的眼神里幸福地、慢悠悠地成长……所有的期盼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编织成了一个又一个绚丽多彩的梦。可是,梦的结局总会灰暗的。等待他们的总是“孩子,对不起,最近,爸妈很忙,就先不回去了。你在家要乖乖的,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还没等他们点头答应一声,电话就已被匆匆挂下。无边的孤独和失落感席卷而来。但是,这对孩子们来说似乎早已习以为常。他们有着一种超出同年段孩子的懂事、勤劳和乖巧。可是,这种“成熟”却让人多了一丝心痛和无奈。
一间教室、几张课桌、一面小黑板,墙角有序地堆放着一些跳绳、五子棋、象棋等玩具,课桌上整齐地叠放着孩子们的习字本。这就是仙居县下各镇路北村妇女主任王雪娟办起来的留守儿童之家——“东篱之家”,简陋中透着温馨。
亲身经历让她感悟母爱重要
在王雪娟的一篇文章中,她曾经这样写到:人到了我这个年纪,又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当被问及“你的梦想是什么?”苦思许久也难得一个答案。我从稚气的孩童,到浪漫的年纪,再为人妻为人母。梦想必然出现过,也不在少数。却大多空洞,空洞地渐渐放弃,也慢慢忘记。如今我趁着夜静,再细细想来,或许我热切期望的是幸福,更加幸福!那么幸福也许是我仅存的梦想。但幸福的滋味是什么?这让我回想到当姑娘时陪伴父母身边的感觉。
王雪娟记得,几年前,同村有一个和自己儿子一样大的孩子,因为母亲病逝开始自暴自弃,甚至去偷盗,被关进了看守所。
这件事让王雪娟想了许多,她也曾因出门做生意,无暇照料儿子,导致和儿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最后儿子染上社会不良习性。于是,王雪娟放弃了1万多元的月收入,回到家人身边。因为她的努力,儿子也很快感觉到了母亲的付出,不再任性叛逆,变得积极好学又乐于助人。
王雪娟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欣慰的同时,却因为村里还有很多留守儿童得不到母爱,而忧心忡忡。最终,她决定创办“东篱之家”,把爱心献给留守儿童。
全身心投入留守儿童之家
“东篱之家”创办之初,没有教室、没有课桌、没有老师。王雪娟就将自家出租的房子收回来作教室,又向村两委求助,购置了部分课桌,还把自己远在杭州念书的儿子叫回来,周末给孩子当辅导老师。
王雪娟家里书柜有《勤学佳话》、《中国历史故事》、《弟子规》等书籍,这些书成了孩子们暑假期间的好教材。她还教孩子们制作卡片,卡片上写上对父母的思念和爱,分别寄给远在他乡打工的父母。今年端午节,她与孩子们一起包粽子,给全村80岁以上老人每人分2个粽子,以实际行动来熏陶孩子们爱老、敬老的心。
现在王雪娟已经把家里合作社的生意缩小了,全身心投入到留守儿童之家。
孩子们的变化是她最大的动力
留守儿童们到了“东篱之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王雪娟最大的动力。
周梓荣现在能够按时上床睡觉了,看电视的时间也减少了;顾珈瑜不再闷声不响了,更加快乐活泼了;顾璐意会听爷爷奶奶的话了,学习也更加用功了……孩子们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能让王雪娟欣慰不已。“不能说我给孩子们带去多大的改变,我只是希望做他们成长的见证者、记录者。我最开心的不是孩子们叫我王老师,而是他们叫我王妈妈,这是一份信任。”
现在,留守儿童之家已经有56个孩子过来上课,随着孩子的增多,王雪娟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现有资源的不足。所幸,有更多的志愿者也加入到留守儿童之家,帮忙检查孩子的作业,给孩子上课。(仙居县妇联)
栏目:女性风采 编辑:王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