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过得好——记“最美妈妈”与残疾弃婴的一世情缘
江志恩和小怡(化名)的缘分起于15年前。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早晨,她和丈夫遇见了被丢弃在东门口老汽车站一家店铺门前的小怡。她还不到1周岁,身上除了一张关于她出身日期和身体特征说明的文字外,别无他物。看着孩子被冻得瑟瑟发抖的瘦弱模样,江志恩夫妇动了恻隐之心,把她带回家调养了半年,等她身体状况恢复之后根据法律对于遗弃儿童管理的相关规定送进了市福利院。养了半年的孩子让江志恩夫妇割舍不下,他们不时前去探望,总觉得福利院不如家里对孩子照顾得贴心,孩子在看见他们时也表现出格外的依恋,在征求了女儿的意见之后,他们办理了收养手续又把孩子领回了家,取名小怡。
小怡5岁的时候,江志恩夫妇发现了她的不正常———对外界的反应很迟钝,经多家医院诊断,确定小怡为先天性耳聋,当时为中度,但还有恶化的可能。此后的一年,江志恩开始带她四处求医,杭州、上海、北京、广州,听说有希望,她就带着小怡去。江志恩家并不宽裕,她丈夫为一家水电安装公司打工,她自己下岗后开了一家杂货店生意清淡,一家人住在方超父母并不宽敞的老房子里。这样的家庭要承担起一个聋孩的治疗费用是艰难的,光是给小怡配一付耳机就是1.2万元,还有医疗、上专业的培训班参加语言、听力培训的费用。不时亲朋好友劝江志恩:你们夫妻俩会过日子,又只有一个女儿,日子能过得很滋润,不要领养一个病孩自讨苦吃。最艰难的时候,江志恩也想过放弃,但是孩子纯然的依恋和信赖让她下不了决心,而且她觉得既然当初决定收养她就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命运对于小怡已经很残酷,她不能再度让孩子孤苦无依。好在街道和残联知道她家的情况后,也伸出了援手。
为小怡鉴定办理了听力3级的残疾证,享受到了政策规定的相关福利。
最让江志恩开心的是免费换耳机,小怡的耳机价格昂贵并且使用寿命不长,必须一年一换,有了这项福利,方超的压力就减轻许多。去年,江志恩为小怡申请到免费做人工耳蜗的名额,手术在宁波进行,从实施手术到出院为期整整1个月,期间江志恩和女儿方碧波一直轮流照顾、陪伴着小怡。
在生活上,江志恩给予小怡天下所有的母亲对女儿一般的关爱:吃饱,穿暖;每周一次送宁波参加语言、听力培训;每月一次到宁波的医院去进行耳蜗手术术后复查、调试;为她请家教补习……不久前,家里遇到拆迁,他们一家借居在位于长汀村的女儿方碧波家中,与小怡就读的学校几乎隔着一个城区。平时每天6点半江志恩就从家里出发,用电瓶车送小怡上学,下午5点钟再去接她回家。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就打的接送,从来不曾间断。但江志恩更注重她的心理健康。每一个小怡就读的班级,方超都会事先找到班主任沟通,请他们帮助引导孩子们不要因为小怡的不同而取笑她,也请他们原谅她因为身体原因在学习上跟不上进度。在小怡的身世上,她也同样保持豁达的态度,坚持让孩子知道真相,尊重孩子的想法,甚至帮助她策划寻亲的方法,最终以小怡的放弃告终。江志恩说:能在无数的弃婴中收养她,这是一种缘分。我希望她能过得好,但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我和丈夫终归要离开她,最后她必须依靠她自己,我一直考虑的,就是尽量让她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
小怡即将初中毕业,江志恩开始留意适合她的高中。她看中杭州的一家残疾人职业学校,但又顾虑路途遥远必须寄宿小怡不知道能不能照顾好自己,她决定过几天自己实地去看看学校的环境。(奉化市妇联)
栏目:女性风采 编辑:梁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