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琴:35年倾情照顾瘫痪丈夫 农家女谱写感人乡村爱情故事

发布时间:2015-12-09 00:00 来源:

她坚持给瘫痪在床的丈夫擦身,每天一次,已成为她的生活习惯;35年,她坚持将饭菜送至丈夫的嘴边,总是丈夫吃完,她才吃;她将3个未成年的孩子抚养长大、各自成家;她不抛弃不放弃,一做就是35年。
   35年时间到底有多长?35年的光阴,让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青年人;35年的光阴,让她从少妇变成满头白发的古稀老妪。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和作为一位母亲的最真挚的爱。她就是台州市黄岩区茅畲乡下街村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周春琴。

变故压倒了家庭支柱

周春琴的家在离黄岩区茅畲乡政府不远处。 这是一幢三层楼的小房子,她和丈夫牟正明住在一层,楼上是小儿子和媳妇的住处。偌大的一楼,只有一张桌子、两张床、老式的家具和在床上一躺就是35年的丈夫。床上的丈夫面色红润,和眼前这个满脸沧桑的妇人形成鲜明对比。看着躺在床上的丈夫,周春琴说起了她的故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春琴和丈夫牟正明靠着帮别人种田谋生,他们育有3个儿女,一家5口的日子也是平淡而幸福的。
     然而,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一切都不一样了。
    1981年12月份,村里有户人家要造新房子,来找牟正明:“正明,你也一起来帮帮忙吧?”牟正明去了,可就在不久后的一天,他不小心从楼上摔下了下来。

记得当时我在家门口绣花,别人告诉我正明出事了。我跑去一看,他正躺在地上,蜷缩成一团,没有知觉。”周春琴当场傻了眼,哭喊着丈夫的名字却得不到回应,“这时候我便隐隐有预感,正明这辈子怕是站不了了。”她说。
    马上,牟正明被送去了黄岩某医院进行治疗。不知是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够还是其他原因,医院的医生告诉周春琴:拍了片,看不出具体哪里受伤了。
   3个月后,在该医院的介绍下,周春琴带着牟正明去了杭州某医院接受治疗。给他做检查的医生是一位来自山东的专家,他告诉周春琴,牟正明的第4、5节脊柱已经碎裂,需要通过手术进行进一步治疗。
    大字不识一个的周春琴到了医院,医生怎么说她们就怎么治的。“说好那位来自山东的医生负责做手术,不知道为什么黄岩某医院的那位医生给做了手术,重要的是,手术没有做好,”周春琴比划着说,“医生说,做这个手术是要将身体某部位的椎骨接到已经碎裂的脊柱部位,再固定住。后来复查时,医生说正是因为没有固定好,骨头压到了神经,所以正明还是站不起来。”
    检查时还发现,做了手术的部位骨头已经开始生长,不可以再做手术,牟正明可能永远也站不起来了。
   治疗花去了3800元,这对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较大的开支,无奈之下,周春琴带着牟正明回了家。那年,她34岁,牟正明36岁。

瘦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

面对家里13岁的大女儿、11岁的大儿子、9岁的小儿子和生活不能再自理的丈夫,周春琴失声痛哭,全家的重担落在她柔弱的肩膀上,一天天艰难苦熬,自己该怎么办?又如何能撑起这个家?
   有句古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说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夫妻双方在婚姻生活面临重大变故时选择了“各自飞”。
    可是,周春琴没有放弃,她决定自己来照顾丈夫。之前,周春琴和丈夫本就是靠着帮别人种田过日子的,丈夫出事后,她便独揽了所有的活儿,一个人开始干两个人的事情,种十多亩地。
  “我家没有了劳动力,种田的活全部都要我一个人操持。”说起那段心酸的日子,周春琴不觉泪流满面,“说实话,那段时间也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
    每天天没亮,周春琴便下地了。用她的话说:“什么时候醒就什么时候起床去耕地。”自家每年,周春琴都会种些稻、芋头和莳药。“很早的时候是要缴田租的,不过后来就不要了。村里很多年轻人去了省外种瓜,许多田就空了出来,那些人好心,就让我种着,到了收成时节就拿点农产品送去给田地的主人,他们也是挺高兴的。”邻居们也都争相来购买她种的稻谷,都说她种的谷打成的米好吃,价格也不贵。
   一天,刚读初中的大儿子跑来和周春琴说:“妈妈,你一个人不行,我不读书了,来帮你一起种地。”周春琴哑然,后来怎么劝他都不再去上学了。自己什么时候出门,他也同时出门。有一年,家里养了猪,到了年关要杀猪,周春琴告诉儿子:“今天就别去地里了,你一个人忙不过来。”“不,我一个人可以的。”没想到儿子这么说,周春琴眼眶湿润了。
  35年来,周春琴的“班”全年无休。采访当天,她还说中午吃过饭就要去田里劳作,松完土来年才好收成。

幸福大家的特护员

除了种田,她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每天天还没亮就先为丈夫忙活了,洗脸、更换衣服,做早饭给丈夫吃,等丈夫吃完饭,再倒一杯水送到床边,自己就去 “出早工”了。
    出完早工回来,先是照顾丈夫,再去喂猪、种田。一天下来,周春琴拖着疲惫的身子还要给丈夫擦洗身子,喂饭。由于瘦弱,力量不够,刚开始翻身很困难,翻个身往往都要费半天工夫。即使是这样,牟正明的房间也没有任何异味。
   “每天都要给丈夫翻身、擦洗身子、更换衣服,以前年轻还可以,现在上了年纪了就有点吃不消了。”周春琴无奈地说。牟正明的左手手指无法伸直,她就给他做按摩;牟正明的双脚发生溃烂,她就每天给他换药;牟正明的大便不通畅,她就用手给扣出来。由于长期卧床不起,牟正明的情绪也会时好时坏,经常还埋怨老伴。这时的周春琴也不恼,不还嘴、不给脸色,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凭借着一家人的努力,眼看着原来的老屋破烂不堪,儿子、儿媳于二十多年前着手兴建现在所住的楼房,慢慢地终于把房子给砌好了。“虽然房子还没有做粉刷,但是我们就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周春琴说。
   “现在我也感到轻松了些,儿子、儿媳很孝顺,这么多年,感谢党的政策,每个月的补助也让我们有了些生活保障,再苦再难我也会坚持下去。”周春琴眼里充满了乐观和坚毅。
  “35年如一日照顾老公,在我们眼里她是值得大家敬佩的。一家和睦相处,婆媳关系处理得很好,再加上勤勤恳恳,才有今天的温馨生活。”该村村干部感慨地说。
    在周春琴的精心照顾下,71岁的牟正明除了双手肌肉萎缩外,没有其他毛病,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谈起这些年的感受,牟正明说:“我真的很惭愧,让我的老婆吃了太多的苦。”
    她的坚韧和顽强,她的不屈和担当,她对瘫痪丈夫的一片深情,她对家庭的那份责任,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一边照顾着瘫痪的丈夫,一边勤俭持家,忠厚朴实,带着家人一步一步将苦日子熬出了头。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