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拱墅区和睦街道李家桥社区垃圾分类“实户制”成效明显

发布时间:2014-11-28 17:39 来源: 杭州市拱墅区妇联

  说起垃圾分类“实名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为减少、纠正垃圾不分类、分错类情况的发生,杭州一些社区推行了垃圾分类“实名制”,通过垃圾袋上标注的名字、门牌号,有专人蹲守验收打分,各家各户分类情况公示在积分示意图上。可是这样有居民就担心了,虽说垃圾是些不要的东西,但终归是私人的物品,这样做不是侵犯了隐私吗?为了消除社区居民的顾虑,和睦街道李家桥社区在“实名制”基础上,创造性的推出了垃圾分类“实户制”。

  事先编好号居民隐私受保护

  “每天有人看你丢的垃圾,知道你在干些什么,吃了什么,总觉得不太舒服。”“这个垃圾万一被小偷翻到了怎么办,那不是把一些家庭信息都透出去了,还有什么隐私可言啊。”去年7月,和睦李家桥社区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单位在是否推行“实户制”的问题上,征询了全体居民的意见,居民们对“实名制”泄露的隐私问题有顾虑。

  为此,李家桥社区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实名制”的优势,提出了垃圾分类“实户制”。据悉,“实户制”实现的是人户对接,社区工作者对垃圾袋每月按不同颜色进行编号,再由保洁员、楼道长按月份送入每家每户,并登记编号与户号。这样袋子上只有一个编号,谁也不知道这个编号的垃圾是哪家的,跟平常人家用的垃圾袋没什么区别。

  有了编号,社区既能对居民的垃圾分类进行监督,达到了“实户制”效果的同时也解决了社区居民的后顾之忧。正如社区书记夏园弟所说,大部分居民刚开始都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扔进垃圾桶时也是哪个近扔哪个。一开始如果就实行“实名制”,将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实名公布,不仅居民的隐私受到侵犯,部分居民还会觉得丢面子出现抵触情绪,这样后续工作就更难开展了。现在我们采用了“实户制“监督、指导方式,一方面有助于将居民爱面子的心理转化为坚持垃圾分类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社区工作人员分户进行深入指导,使居民能够正确分类。

  科学分类垃圾社区督导员帮大忙

  李家桥社区和睦院小区现有住户879户、37个单元、2800余人口、其中30%为撤村建居回迁户、40%为自购自住户、30%为自购出租户。

  为了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李家桥社区专门聘请了4位垃圾分类督导员,每天分区域对垃圾分类的工作进行检查、登记,用这样身体力行的形式来赢得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工作的理解配合。

  社区居民熊苏桃就是其中一位督导员,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8点,她都不断地检查、监督、劝说、记录居民使用垃圾袋、投放和分类正确率的情况。去年8月,“实户制”刚开始推进时,熊苏桃基本没有空闲的时候,她几乎每一袋都要重新进行归拣分类,一边分类,一边还要教社区居民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就这样,一年多时间下来,居民们垃圾分类的意识比之前提高了不少,原来的“大忙人”熊阿姨也渐渐变成了“大闲人”,熊苏桃说,现在每天要重新分类的垃圾不超过10袋,很多时候都不用亲自动手,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督导员。

  “以前经常弄错,把喝过的牛奶袋直接就扔到厨房垃圾里面,现在有了督导员,都会给我指出,现在我分得可灵清了。”居民林大妈在垃圾分类刚开始那会生活垃圾到底该怎么分常常是搞不清楚,现在每个垃圾袋都贴了编号后,督导员都会边分类边给讲解,就这样每天熟悉加强,现在的林大妈再不会搞错,还成了垃圾分类的‘高手’。

  为了鼓励做得好的居民,社区居民每个月还会根据袋子使用率、投放率、分解率这三大标准,评选出垃圾分类十佳优胜户,张贴红榜进行表彰,并买点生活日用品作为奖励。现在“实户制”实行快满一年了,从效果来看成效显著,李家桥社区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分类准确率都已达到了90%以上。

  小手拉大手互相监督作用大

  小手拉大手“也是李家桥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另一个亮点。社区与和睦幼儿园携手,通过老师将垃圾分类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小朋友,小朋友们不但自己熟知分类知识,还把这些知识带回了家,“监督”家人做好垃圾分类的工作。

  这不,社区居民王江玉扔垃圾时就“怕”自己的儿子高翔。有时王女士做饭急了,没把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儿子就会跑过来帮她重新分好。外出的时候,高翔见到有人乱扔垃圾,也会过去义正言辞地进行“批评教育”并把垃圾分类正确后再扔进垃圾桶。

  “虽然刚开始被儿子讲,有点不好意思,但现在我觉得这样真好,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他们的行动更能影响到我们这些大人。”王江玉说道。

  辛勤的努力总会带来丰厚的回报,经过居民一年的努力,李家桥社区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下一步社区将慢慢改由居民自己编号,认准自家的号码,在减少社区工作量同时也渐渐地使用垃圾分类成为大家的习惯。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