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管理 杭州市妇联积极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近年来,杭州市妇联坚持“发展是关键、维权是重点、服务是根本”的工作方针,立足代表和维护广大妇女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能,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普惠城乡妇女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妇女维权工作的发展规律,积极构筑社会化维权网络,创新妇女维权服务模式,于2009年3月成立了一支妇女维权与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团,并注重在履行职能作用中主动维权、在整合社会资源中合力维权、在夯实基层基础中源头维权,“三创”并举,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帮扶困难妇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有效参与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一、创新机制,融入社会管理,长效化维权出亮点
市妇联主动融入杭州市推进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大格局,不断创新维权工作机制,长效化维权工作凸显亮点。
一是建立信访协同机制。将妇女信访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大信访工作格局之中,与市信访局签订专项信访合作框架协议,借助市信访的牵总力量协调解决妇女急难、特殊的电信访投诉。
二是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市及各区、县(市)两级成立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委员会,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加大了成员单位合力解决重大问题和重要个案的调处力度,形成了组织到位、职能落实、合力反家暴的良好氛围。
三是建立志愿者参与妇联维权机制。市及各区、县(市)均组建妇女维权志愿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参与信访接待、普法宣传、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提高妇联维权工作的专业化程度。
四是建立困难妇女援助机制。以提高外来流动妇女、困难单亲母亲、农村低收入家庭妇女等特殊妇女群体的维权服务质量为目标,全面实施杭州市“姐妹帮扶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和“关爱流动留守妇女儿童法律援助行动计划”。
二、创优模式,立足自我管理,社会化维权出成果
市妇联不断创优妇女维权模式,提高广大妇女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意识,打响了社会化维权工作品牌。
一是强势推进专业化维权模式。公开招募一批具有专业资质且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热心人士,组建一支专业化妇女维权志愿团,其中执业律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指导师等专业化程度达到98%。组织法律与心理专家完成了《杭州市妇女维权工作手册》的编写工作,开展基层信访工作骨干培训指导,实现了全市妇联系统纵向到底的妇女信访工作的专业规范。
二是有效拓展项目化维权模式。实施“与爱同行—法律心理宣传服务活动”创新型普法项目,结合实际,推出了“流动模拟法庭”、“普法流动宣讲队”、“家暴危机干预直通车”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实施“女人如何爱自己--公安行帮教活动”特色化服务项目,走进看守所、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女子监狱,开展法制教育、法律援助、团队心理辅导、就业创业指导等全方位的帮教活动。实施“幸福人生--婚姻家庭文谰大讲堂”公益类教育项目,与市文明办、市图书馆联合举办围绕创建杭州品质之城的主旋律,紧贴妇女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大型开放式公益讲座。实施“远离家暴,从我做起—省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专题性宣传咨询项目,有效营造《条例》的宣传贯彻社会氛围。
三是积极探索实事化维权模式。围绕帮助外来妇女在劳动权益保护中实现同城共享,开展对非公有制企业、现代服务业新经济组织中的外来女工权益的调研和督查,推动外来女工劳动权益保护的政策完善。重视对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部分农村婚嫁女权益受侵害的问题的调查研究,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和解决措施。在杭州市外来务工劳动力市场,开展外来求职妇女就业需求跟踪调查,推动对杭务工人员就业状况的社会关注。
三、创建平台,参与协同管理,品牌化维权出实效
市妇联积极参与社会协调管理,搭建维权服务平台,建立多渠道、多层面、多角度反映妇女群众呼声的诉求机制,引导妇女群众通过合法渠道反映合理要求,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增强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切实发挥了妇女组织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排忧解难功能。
一是打造妇女诉求表达服务平台。坚持以“关注民生、服务妇女”为宗旨,横向建立了妇女儿童维权联席会议、法律援助中心妇联联络处、110家庭暴力救助中心、妇联人民陪审员制度和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等维权协调机制。纵向基本建成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维权组织网络。健全市和区县(市)两级12338妇女维权热线联动机制。建立上访与下访相结合的信访工作机制,畅通“杭州妇女网”法律帮助和心理咨询网上诉求平台,畅通妇女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全市社会化维权工作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打造妇女维权志愿服务平台。建立志愿者参与信访接待制度,每日安排2名律师或心理咨询师坐堂咨询,并将志愿者值班信息公示于杭州市妇女网;建立专家约访接待制度,将资深律师和心理咨询师纳入专家库并将个人专业资料信息上墙,增强疑难信访的调处力度;建立网上专家答疑制度,全程参与“妇女维权”和“妇女心理”两个信箱网回复工作,提高信息传递和诉求处理效率;实行自愿报名、专业招募、双向选择、注册登记、工作量化及评估考核、优胜劣汰、表彰激励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模式,三年来,志愿者参与接访1996次,为80余名妇女提供专家约访服务,网上答疑105件,组织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服务活动49次,举办专题讲座51场,累计提供志愿服务时间6312小时,评选表彰1至3星级志愿者67名。
三是打造妇女基层维权服务“第一站”。在全市100%的社区和99.73%的村建立了妇女维权站,坚持联席会议制度、日常信访登记制度、普法宣传制度、重大妇女问题预警报告制度等长效机制,基层妇女维权站已成为妇联组织参与基层矛盾调处和向广大妇女提供维权法律服务的“第一站”。
四是打造妇女心灵驿站服务平台。为顺应新时期妇女维权工作的新要求,市妇联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引导公众合理排解情绪。将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与矛盾纠纷调解相结合,将心理疏导融入信访调解工作,帮助妇女群众舒缓心理压力、调节紧张情绪、解决心理问题。在2009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10月全面启动“妇女心灵驿站”进社区工作,制定了市及区、县(市)两级工作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严格规范要求,注重硬件投入;强化制度管理,完善档案资料;加强队伍建设,严格服务流程,通过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了“心灵驿站”运作有序。目前,“妇女心灵驿站”进社区工作已覆盖全市,实现了普及法律知识、调处化解纠纷、舒缓心理压力、减少社会矛盾,为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提供最直接、最便利、最有效、最普惠服务的目的,进一步延伸了妇女维权服务,也成为妇联组织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公益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