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儿童之家“益无限”服务平台 助力儿童成长
我市共有未成年人近26.2万,占全市总人口13.9%,其中中小学在校流动儿童10965人、留守儿童5232人,占在校学生数12%。为使儿童之家充分发挥儿童校外管理、保护、心理支持和转介服务等功能,市妇联通过打造“益无限”服务平台,满足儿童和家庭需求,优化儿童成长环境。“益无限”即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资源参与模式、创新组织参与方式,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为城乡社区关爱和服务儿童搭建活动平台。截至2018年5月,已创建省级示范点1家,台州市级示范点2家,温岭市级示范点134家。2017年,我市被评为实施省妇女儿童“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示范县(市、区),并在全省第四次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一、抓实基础,提质扩面,构建儿童之家服务体系
一是坚持虚功实做,强化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儿童之家”安全管理、活动开展、经费保障和人员职责等相关规章制度,并统一制作上墙。积极搭建开放式工作平台,发挥市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中家教专家、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等作用,定期召开问题研讨会、案例剖析会、技能培训会、工作指导会,确保儿童之家在“建、管、用”上出实招、下功夫、求实效。
二是坚持顶层设计,强化阵地建设。以“示范带动+多层推进”相结合为原则,构建起以儿童为原点、家庭为重点、村(社区)为支点工作体系,规范儿童之家四种建设模式:基础型、标准型、示范型、特色型。通过示范型儿童之家创建引领,配合各种模式儿童之家层层推进,我市儿童之家建设迅速铺开。全市90%村居(社区)均建立了儿童之家,各级示范型儿童之家136家,16个镇(街道)均配备专兼职儿童工作者。
三是坚持凝聚共识,强化价值引领。实施童心向党成长计划,创新“小小礼仪官”品牌,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办“小小人大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家长文明游玩和借书。围绕中心工作,各级儿童之家开展“小手拉大手”“我与文明有个约会”“爱心兑换绿植”等几十项活动,吸引5000余个家庭热情参加。通过实际行动,带动更多孩子与家庭加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队伍中来,真正把“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引入到孩子日常生活中。
二、创新载体,激发活力,促进社会供需有效对接
一是推进“网络化”,加强双线互融发展工作机制。适应“互联网+”时代工作需要,利用市镇两级微信公众号、妇联系统四级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征集巾帼志愿者、发布工作动向、展播多彩活动、扩大儿童之家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通过指尖互动、直接对话等多种方式,先后开展“众筹微公益”“防拐防骗防性侵”“为爱奔跑”儿童安全自护等活动80余次。
二是推进“社会化”,形成汇聚力量和资源有效抓手。强化大整合意识,通过“社民”“社企”“社校”三方共建形式,丰富儿童之家建设内涵。组建一支由138名机关妇委会主任、巾帼文明岗岗长、女企业家、女律师及农村留守妈妈等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的“蒲公英妈妈”队伍,开展走进敬老院献爱心等活动。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将在学校有各种不适心理症状儿童转介到社区儿童之家,例如南屏社区爱乐园连同温岭市实验学校70余位师生在社区开展“凝心聚力向前走”“信任之旅”等团体心理辅导。
三是推进“特色化”,激活儿童阵地创建内在动力。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引导、规范管理、特色鲜明”工作思路,开创“2+N”活动模式,“2”指儿童之家必须具备家庭教育指导站和困境儿童服务站功能;“N”指结合各村、社区工作资源和原有工作品牌。注重“一家一品”“一村一特”建设方式,打造出如东山村“小螺号”科普教育园地、竿篷村“芦荻”家庭建设、东里村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南屏社区爱心编织社等特色品牌工作,使我市“儿童之家”建设不拘一格、各具特色。
三、培育品牌,形成合力,实现服务供给效益倍增
一是打造少儿服务品牌,引领社会阅读风尚。面向0-6周岁儿童家庭开展“童阅包”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儿童阅读馆,实现阵地有效覆盖和辐射。先后邀请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保冬妮、省家教讲师团成员兰春红等开展大型讲座和阅读推广座谈会。每月推出亲子书单、名家阅读指南,建立“太平喜阅吧”儿童阅读推广讲师团,每周末固定时间和地点举办亲子阅读分享,目前已开展相关讲座近70期。
二是打造儿童成长品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20余家影响力大、知名度高早教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开设从6个月到12岁,包含亲子瑜珈、音乐绘画启蒙、乐高、棋类等多达15种免费体验课程。每月初通过“温岭市妇女儿童之家”公众微信平台推送公开报名,实现精准服务,公平众享。联合杭州师范大学开展“留守儿童成长护航”行动,邀请社工系2位教授、16位本硕学生,对温岭箬横、新河两地三个学校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为期一年持续跟踪定期回访,开展留守儿童社工关爱活动试点。
三是打造“家文化”品牌,倡导新时代新文明。积极发挥家庭细胞作用,以儿童之家为主阵地,举办“书香润童心•文明伴成长”青少年经典诗文诵读大赛,组织儿童体验农耕生活,举办“家风家教”儿童画、纸鸢比赛,开展“孝善传承”大型公益活动,组织“家风力量”最美家庭故事会巡回宣讲走进校园。组织家庭参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美丽庭院”等中心工作实践活动,让文明成为家庭自觉选择,让家庭成为儿童幸福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