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那风风火火的年代,她的前半生,见证了市场发展的变迁
“那个时候,虽然很辛苦,但我却感到充实、开心。”
钟春香是改革开放后路桥中学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也是最早进入路桥小商品市场的经营户之一,还是小商品市场第一个开床上用品店的人。
“我高中的时候成绩不太理想,没能上大学深造。”钟春香面有点腼腆的说,但她对自己考上大学的同届同学却如数家珍。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一些同学的张罗下,40年前在路桥中学毕业的同学们又聚在了一起,这让钟春香回想起了青春年华。
相对于文化课,钟春香擅长的是体育。“我曾经代表镇里参加黄岩县的中长跑比赛,800米破了上届记录,1500米破了历届纪录。”钟春香自豪地说道。

“小时候我家里蛮苦的。”
钟春香说,家里一共有兄妹四个,她是老大。从小,她就把书摊在膝盖上,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一边看书,一边帮妈妈递土麻纺线。一卷纺好的麻线重一斤左右,能卖五毛钱。
爸爸在外工作,妈妈操持家务,再加上起早贪黑干点零活贴补家用,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拮据倒也平和。
高中毕业后,钟春香也面临谋出路,“那个时候特别想当兵,如果能穿上女军装,想想都帅啊!”
后来也想过考体校。甚至为了把招工的机会让给弟弟,钟春香一度打算下乡。但父母的阻拦让她放弃了这些想法。
后来,当时的黄岩塑料制品厂开始面向社会招工,钟春香作为长女,第一批被招进工厂。
1980年,钟春香在同学的暗中撮合下,邂逅了人生最美的爱情。在那个年代特有的纯情热恋之后,小两口开始谋划自己的未来。
“那个时候路桥的集市已经兴旺起来,很多人都在寻找门路,做起了买卖。”钟春香说。

小商品市场早期的样貌
蒸蒸日上的商品经济,不仅焕发了路桥城市的活力,更是让钟春香这样的年轻人按耐不住想尝试一番的冲动。
1982年,路桥小商品市场生意已经很兴旺了。
“位置在现在市场的西北处,大门是一幢三层楼建筑,一楼是管理房,二楼三楼是招待所,供来往客商休息。”钟春香说。
而所谓的市场,不过是一个封闭式管理的大地摊。
路桥的市场,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像春天里的野草一样蓬勃地生长了起来!
“我们做的第一桩生意,是回炉塑料凉鞋。”钟春香说。
“老公带着我只有一米五六高的弟弟,乘小船下瑞安进货,把鞋子运回到路桥贩卖。”钟春香说。由于没地方放货,鞋子就堆在自家的房子里。由于是回炉塑料,一进屋就闻到了难闻的臭味。
那个时候,路桥的市场还是五天一市。钟春香一边干着三班倒的活儿,一边利用起了业余的时间,开始了创业的历程。

1984年,路桥小商品市场整体搬迁,经营面貌焕然一新
“那个时候,是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日子。”
由于资金实力不够,回炉塑料凉鞋并没有让钟春香夫妇赚到“第一桶金”,但也没有亏。这壮了小两口的胆量。
之后,他们又在路桥临街的房子门口,支起了竹子脚手架,再横过来搭一片竹簾,就算是有了一个临街商铺。
“租金一元钱一天。”钟春香说,而卖的东西,包括男孩子的游泳裤、姑娘们的紧身衣等等,不一而足。
“质量也不是那么好。以前都是到国营大厂进货,现在是到家庭作坊去进,难免会出现次品。”钟春香说。
也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夫妇俩拓宽了见识、增长了才干。
“总之就是什么畅销就卖什么,能拿到什么货就卖什么。”钟春香说,大家都转足了脑筋,打探市场,调查货源,天南地北到处跑。
1984年,路桥小商品市场正式建成开业。钟春香第一时间参与投标,拿到了一个临路的摊位。
而经过两年多的经营,他们也渐渐有了门路。杭州的男童凉鞋、被里、毛巾毯和枕头毛巾……品种越来越多,路子也越来越广。

路桥小商品市场原来的床上用品区
也不是没有挫折,说起这些事情,真的是一把伤心泪。
钟春香说,他们遇到最大的一次挫折,是一次“丢钱”。
那一次,她老公拎着一个密码箱去杭州进货。说起这笔钱,还是家里的长辈资助,舅舅和姨父一人借给了他们五千,加上自己的积蓄,一共一万九千三百元。
她还记得,装这笔钱的时候,他们还是拉着窗帘,生怕被人看见。
可到了杭州,西湖肥皂的进货场面火爆,分分钟就要被抢完的节奏。钟春香老公还犹豫着是不是要打探一下路桥市场的行情,把包放在一边,低头用凉水抹了一把脸。
就这么几秒钟,装满钱的密码箱不翼而飞了!
当时杭州还为了这个案子封了城!但是最终没有把钱找回来。
几天后,当钟春香看到她老公头发竖起、神情憔悴、身形瘦削地回到家,就知道出大事了。
丢钱如同晴天霹雳,也重重打击了钟春香,她一下子瘦了好几斤,不明真相的公公都以为她生病了。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们都无法摆脱这件事情的阴影。
如今说起这些事,钟春香还会眼眶发红、闪着泪光。
然而,看看市场外的车水马龙,他们还是找回了重新开始的勇气。舅舅和姨父再各借五千。拿着这笔钱,夫妇俩重新开始了经营之路。
那个时候,路桥市场真的是旺。路上人挤人,一不小心,载满货物的手拉车就会从你的脚上碾过去。
除了做买卖,钟春香更是开动脑筋,自己加工一些小商品。
譬如当时流行一种旅游凉帽。钟春香他们就把凉帽拆了,学习结构,搞来铁丝,掐好帽子的框架,再缝制“的确良”的帽布,没日没夜赶制。
“有一次,路桥来了一支工宣队。”钟春香说,“晚上他们到街上巡逻,总是听到屋子里有叮叮当当的声音,他们就怀疑是不是屋子里进贼了。”
其实哪里有贼,都在连夜忙着干活呢!
为了不影响楼下人的休息,钟春香还把两个大麻袋铺在地上,降低噪音。
干活干到半夜十二点,第二天早上四五点就要起床。
“那个时候去一趟杭州、上海,都要八九个小时路程,遇到堵车,可能就要十三四个小时。大巴车都是硬座,背直挺挺地,把人颠得都要跳起来。时间晚了,到百货公司去进货,是一路跑着去的,生怕他们下班,就要再等一晚。”钟春香说。
“说实话,我都不感到怎么苦。”钟春香说,只要能让她有活干、有钱赚,比什么都有满足感。

现在的小商品市场
都说路桥人的头发是“空心的”,其实哪有什么那么多挖空心思啊,有的只是勤劳致富的坚守与创造。
“如果不干,我都觉得空闲得可惜。”钟春香说。
也就在那个时候,路桥小商品市场发展到了顶峰。全省乃至全国的商户,都到路桥来批发货物。
路桥成为了全国小商品的集散中心。
如今,钟春香依然在小商品市场守着床上用品的生意,而她的丈夫,早就走出市场,从事过物流、农业、缝纫机、农机等多种生意。而她的女儿,也进入了金融系统,成为了一名白领。
如今,路桥的经济早已不局限于小商品市场的概念。但小商品市场的那段集体记忆,却没有消散,反而日积月累,成为了路桥精神的最佳写照。
直到现在,路桥人那种吃苦耐劳、头脑灵活、诚信经营、敢闯敢拼的个性,依然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原始动力。(l路桥区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