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味道 | 一锅乡愁 炖出共富滋味

发布时间:2025-04-10 14:56 来源: 台州市妇联、天台县妇联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妈妈的味道”不仅是一道道让人垂涎的美食,更是一处施展才华、创业就业的舞台。载强农家乐是国家 3A 景区张思古村的第一批农家乐,它在当地具有开创性意义,将古村古韵古味相结合,每一口都承载着当地的传统饮食文化,让顾客品尝到 “妈妈的味道”,深受远近顾客的喜爱,是张思古村的“新名片”。

转型:一针一线缝出创业路

图片1.png


  2015年春,当张思古村的千年青石巷被800亩桃花海染成绯色,首届花海节迎来的汹涌客流,却让正在自家缝纫机前赶制滤布袋的陈亚萍坐不住了。"那时候游客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城里人捧着方便面蹲在花田边,我就想,何不把家常菜端出来?"。陈亚萍抓住时机,将缝纫机换成土灶台,在自家开办农家乐接待散客就餐。村里人笑她傻:"在家做滤布袋每天稳赚200块,改餐饮万一赔了咋办?"这个总把"针脚不能歪"挂嘴边的女人,豪爽大声回道:"赔了就当请乡亲们吃饭。"  

图片

传承:三代人的美食DNA

图片9.png
图片10.png

  "咕嘟咕嘟——"载强农家乐后院的百年古井旁,陈亚萍正用井水淘洗黄豆。石磨转动的吱呀声里,她想起6岁那年,母亲总在磨豆浆时念叨:"磨七遍,滤三回,豆腐才够嫩。"如今,这套祖传工艺在电动粉碎机时代显得笨拙,却是游客必点的非遗体验项目。 

  翻开菜单,38道菜藏着三代人的光阴:祖辈传下的柴火豆腐秘方,婆婆教的艾草糕粘技法,儿女新改良的的新式药膳搭配。最特别的当属那道"滤布袋馒头"——用当年缝制工业滤布的巧手,将山泉水过滤三遍和面,蒸出的南瓜馒头蓬松暄软。曾有上海老饕吃完当场预订200个,"这韧劲让我想起母亲年轻时的臂弯"。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裂变:灶台上的共同富裕

图片13.png

  节日期间,载强农家乐30张八仙桌座无虚席。陈亚萍系着围裙穿梭传菜,围兜里总揣着三样"法宝":记录客人建议的笔记本、周边农家乐订餐卡、村民家的土产样品。"王家媳妇的梅干菜烧肉火候到了""李家后院的走地鸡能出栏了"……她像当年检查滤布袋针脚般关注每个细节。

  同时载强农家乐的成功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荡起张思村的创业涟漪。在陈亚萍带动下,23户村民陆续开办农家乐,形成特色餐饮集群。她主动分享客源、传授经验,还牵头成立张思农家乐互助协会。"陈姐手把手教我摆盘,现在连儿子结婚的新房都是灶台上'炒'出来的。"村民王大姐如今也经营着民宿,院里还挂着陈亚萍帮忙设计的特色菜单。据统计,该村农家乐集群年均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带动本地农村妇女就业200余人。

坚守:三星招牌里的初心

图片14.png

  结束一天的忙碌后,陈亚萍总要擦拭"浙江省级三星级农家乐"的铜牌。灯光下,2015年花海节的老照片在玻璃板下泛黄:画面里端着试菜托盘的她,鬓角还没有白发。 

  荣誉墙上,"百县千碗推广标杆单位"的证书旁挂着件特殊展品——半片生锈的缝纫机压脚。"这是转型时从机器上拆下的",她轻抚着金属件:"加工改餐饮那年,它卡住布料差点让我赔光积蓄,现在倒成了提醒:做菜和做针线一样,急不得。"  

  从家长里短到继承古法手艺,从单打独斗到携手共进,一路走来,实现了从自家小灶台迈向共同富裕的跨越。更要将饱含乡愁的美食、灵动指尖的技艺,转化为美丽经济,让“妈妈的味道”更具巾帼味、共富味、幸福味。


标签: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