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坚守诠释初心,巾帼故事始终闪耀!
今年7月1日,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纪念日。百年来,浙江女性在党的领导下柔肩担道义、巾帼绽芳华,为推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今天,让我们循着党史的脉络,聆听这些镌刻在之江两岸的巾帼初心故事……



“这一刻,在南湖的碧波上,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无论光辉的彼岸还有多远,小船都将坚定不移地乘风破浪,一直驶向远方!”1921年8月的一个上午,嘉兴南湖一艘画舫缓缓向湖心划去,舱外船头,坐着的是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轻女子,她表面上漫不经心,目光却时刻紧盯来往船只,一有情况,她就哼起小调,轻轻叩击舱门。这位女子便是王会悟,中共一大成功召开的幕后功臣。
1921年7月,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召开,王会悟作为中国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参加了大会的筹备、会务和保卫工作。大会期间,由于密探闯入,会议必须另选地点。
会议停了两天,代表们提了好几个开会地点的方案,有提议去上海,有提议去西湖的,但经过分析都认为这些地方虽好,但又害怕太惹人注目而被否决。这时,王会悟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嘉兴的南湖,与会者采纳了她的建议,而王会悟就作为具体安排事务的工作人员,成为南湖游船上中共一大会议召开时唯一一位非代表成员。
为了确保会议安全进行,王会悟作了周到细致的安排。现在,让我们一同回溯这段历史的更多细节——岁月长河纵贯百年,我们始终铭记初心如磐的起点,无论走得多远,我们都不会忘记来时的路,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不会忘记梦想,从这里启航!




眼前这座古朴庄重的建筑,就是中共长兴县委秘密交通站徐家老宅。这座始建于1888年的老宅,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见证了党在艰难时期人民群众生死相依、共克时艰的壮丽篇章。


徐家老宅门联上镌刻着耕读传家四个大字,是徐家的治家格言,也是徐家代代相传的精神。1940年,这座老宅被赋予了更为神圣的使命,成为党的秘密交通联络站。
它犹如一座坚固的堡垒,在日伪势力的重重包围下,守护着革命的火种,传递着胜利的希望。


在这里有一位特殊的革命者姆妈沈梅贞。姆妈在长兴话里是妈妈的意思。这位姆妈不仅是徐家的母亲,更是中共浙西特委水陆两条秘密交通线上众多革命妈妈的代表,她用家园筑起神秘的“隐蔽所”“中转站”。她信念如磐,守望胜利,用超凡的毅力走过白色恐怖的苦难岁月。
在交通站运行期间,姆妈是“勤务员”。当时徐家已经很穷了,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支持革命,姆妈宁可自己吃南瓜糊糊,也要以高价“赊租米”给同志们吃,她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同志们饿着肚子上前线啊”。



在绍兴上虞,有一条名字温婉如诗的小巷——“美人弄”。它静卧于小越街道新宅村,时光在这里仿佛放慢了脚步,诉说着岁月的悠长。然而,在这片宁静之下,尘封着一段几乎被遗忘的烽火传奇。
故事要从1941年说起。那一年,浙东抗日斗争的形势迷雾重重,日伪的白色恐怖笼罩四野。由于敌情不明,我方三五支队一度陷入立足不稳的困境。
危急时刻,一颗红色的种子,在中共上虞县工委的领导下,于小越大山下的“美人弄1号”悄然扎根。八位年轻的地下女党员,在赵煦照等当地群众的舍身掩护下,以一座平凡的卷烟厂为屏障,建起了一座刀尖上的红色堡垒。

在最艰苦卓绝的两年多里,这八位年轻女性,以青春作笔,以信念为墨,秘密开展着传送情报、掩护战友的地下工作。美人弄卷烟厂,一度成为连接三北敌占区与我方抗日游击区的关键纽带。她们传递出的每一份情报,都像一把把尖刀,精准地撕开了敌人的封锁线,最终成为扭转浙东战局的破局关键!
岁月流转,这段尘封的往事,幸得作家顾志坤先生的探寻与笔耕,才得以重现天日。如今,“美人弄”不再仅仅是一条小巷,它已成为上虞红色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英雄的故事,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传颂。



党的领导下,她们主动投入生产,
破解劳动力不足的困难

图为1955年9月,毛泽东主席为《建德县千鹤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报告写下的长达512字的按语。
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千鹤村妇女在党的领导下和妇联组织带领下,打破传统旧俗,走上田间地头,投身农业生产,倡导男女同工同酬。 这一典型事迹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肯定,为此写下了512字的按语:“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要发动妇女参加劳动,必须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并将文章标题改为《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

图为千鹤大队第一任妇女主任洪水花(左一)带领千鹤妇女学习毛主席按语
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千鹤高级农业社发动大部分妇女参加了生产,她们四天时间收割油菜105亩。妇女洪水花,家里有5口人。媳妇22岁,经常参加社内劳动……”
报告中提到的洪水花,曾是千鹤大队第一任妇女主任,也是千鹤村第一个入党的妇女。她经常带头赤脚在刺骨的冷水中挑泥,在收到要在青山岩上为炮兵搭棚的任务后,洪水花自告奋勇带领妇女突击排奋战3天,在鸟不落脚的“虎头岩”、猫也难爬的“老鹰嘴”完成搭棚任务,在她的影响下,千鹤村妇女热情高涨,纷纷参加劳动。
党建带妇建,她们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
近年来,建德市坚持党建带妇建,将传承千鹤妇女精神放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推进,高质量建成浙江省首个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组建“千鹤·三江口—妇创”大党委,提升打造千鹤红共富产业园、千鹤嫂创业街等妇女创业服务平台,生动诠释“自强奋斗撑起半边天,创新创业敢为天下先,忠诚奉献共圆家国梦”的新时代千鹤妇女精神。



一支钢枪育初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958年,硝烟散去未久,首任连长汪月霞将一颗报国初心化作行动。她不曾忘记是解放军战士以生命换来了海岛的解放,怀着“能为战士做点事是莫大光荣”的朴素信念,毅然组建了洞头第一支女子民兵排。从此,以汪月霞为首的渔家姑娘们,将青春与生命无怨无悔地交给了海防事业。1960年,一支由国防部以毛主席名义授予的56式半自动步枪交到汪月霞手中——这沉甸甸的钢枪,是至高荣誉,更是如山责任,从此点燃了一代代“海霞”拥军报国的熊熊薪火。
一封贺信砺斗志

时代浪潮奔涌,“海霞”精神在淬炼中愈发坚韧。2010年,连队成立50周年之际,一封来自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的贺信,为连队注入了澎湃动力。同年,“海霞”利剑首次向特战领域进发。为练就双跪、侧卧射击等硬功,姑娘们每天滑跪摔打几十次,膝盖与胯骨布满淤青;上百次换弹匣训练,手指缠满白胶带仍忍痛坚持;步手枪互换动作砸得身上片片青紫……21天超负荷强训,她们瘫倒如泥却咬牙站起,终在联合考核中交出优异答卷。十年间,连队十余次征战比武场,30余人次摘金夺银,铿锵玫瑰在新时代续写着不辱使命的誓言。
在建连65周年的新起点上,新一代海霞人正赓续红色血脉,以“爱岛尚武,励志奉献”为信念航标,不断强化战备能力,朝着打造新时代中国民兵标兵的目标坚定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