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和富美——“两山”理念在舟山的实践
东海百里文廊之古樟驿 资料图
昔日“无人村”蜕变为“网红地”,嵊泗泗洲塘村蹚出一条“绿野仙踪”共富路;
精准盘活闲置资源,去年定海柯梅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07.92万元,同比增幅达18%;
总长25公里的东海云廊与主线全长100.5公里的东海百里文廊,带动全域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均超50万元……
独特的地理禀赋孕育了舟山山海相依的秀美生态。二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忠实践行“两山”理念,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持续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催生出一批批点绿成金的生动案例。
如今,在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新征程上,舟山正接续奋进,立足资源禀赋,在“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的路上步稳蹄疾,绘就“城乡融合、共富共美”的海岛特色新画卷。
网红打卡地崛起,生态颜值撑起共富“钱袋子”
眼下正值旅游旺季,嵊泗县嵊山镇泗洲塘村“绿野仙踪”景区,新落成的无人村游客服务中心内人流如织。当地年轻创业者吕萍5月在此经营“村咖”,7月起销量翻倍,单日收入超3000元,实现“家门口”创收。
7年前这里还是人迹罕至的“无人村”,断壁残垣间唯有爬藤植物肆意生长。如今游客踩着露水走进景区,手机镜头里定格的不仅是斑驳石墙上的绿意,还有村民脸上舒展的笑容。
荒村变“网红”,这里正是生态保护性开发的典范。新增的乡村博物馆、文创产品等业态,不仅破解“门票经济”依赖,还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村里“绿野仙踪”共富工坊年均创收240余万元,单是今年上半年收入就突破130万元,同比增长超16%。
舟山的生态景观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两山”理念实践中,这样的蜕变不是孤例。
当暮色为新城小干岛的滨海大道披上蓝纱,长长的海岸线便成了流动的集市。露营帐篷的灯火与星光交辉,海边摆摊的、散步闲聊的比比皆是。这个曾经寂静的小岛角落,如今每个夏夜都涌动着人间烟火;
八月的朱家尖樟州,碧海青山,日出如画。正值暑假,村中游客如织,赏村景、尝海鲜、乘舟去、踏海浪……村中有景,景中有村,人在景中行。这个渔村的转型,是舟山从“卖鱼货”到“卖风景”的生动注脚;
昔日村民眼里的“邋遢村”——岱山龙头村,通过做精“田”文章,如今不仅变美了,还成了网红打卡地,一到节假日,咖啡馆里的咖啡机也忙得连轴转;
“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的“春风”里,更多海岛找到了转型的密钥……
这些散落海岛的“网红”地标,共同编织着舟山的生态财富图谱。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唱好“地方戏”、打好“宜居牌”,将闲置农房盘活与海洋风光、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极具特色的“海岛样本”。通过“万幢农房激活行动”,累计6067套闲置农房在文创者手中焕发新生,建筑面积超90万平方米,催生了1488家渔农家乐,带动1.2万人直接就业。
在嵊泗花鸟岛,斑驳的石头屋变成了主题民宿;定海新建村,废弃房屋改造成了艺术工坊……这些老房子像一个个财富“开关”,累计为渔农民带来4.2亿元财产性收入,让“美丽”真正成为了可以触摸的幸福。
产业基因重塑,架起生态资源到共富成果的转化桥
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光靠“卖风景”显然不够。
好生态能蹚出“新路子”。二十年来,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舟山立足自身丰富的原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敞开大门,引进各类产业项目,全力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优势的华丽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舟山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环岛公路绘新彩,林下中草药生长,闲置农房成创业空间……作为我市“小岛你好”首批示范岛之一,普陀白沙岛通过引进农旅融合、科技文化IP开发等新业态,推动文旅品质提升助村民增收。未来这里将引进更多潮流业态,让文旅从“卖风景”变“卖体验”,带动更多村民“家门口”致富。
建设“风景线”,创建“共富带”……奔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美丽经济”,舟山人越干越有劲。
因地制宜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一村一策”“一岛一品”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多的海岛、渔农村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大胆尝试,摸索出了一条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黄沙秘境、三毛文化村等一批批美丽乡村、美丽乡镇、美丽风景带、美丽小岛缤纷亮相,一个个空心岛、空心村焕发生机,新时代美丽乡村“由点及面”迈入“全域化、集群化”发展新阶段,实现海岛乡村“盆景”变“风景”、“苗圃”成“花园”。
东海云廊的晨雾中,慢跑者的身影时隐时现。这条绿色飘带将水利设施、健身步道、文化驿站与共富市集串联起来,67.5亩低丘缓坡地在生态修复中重获生机。周末的市集上,摊主们的吆喝声里藏着城乡融合的密码。
沿着东海百里文廊驱车行驶,更能读懂舟山空间治理的智慧。20条打通的断头路像解开的绳索,让53个村落挣脱地理束缚,270多个历史人文景观节点如珍珠般串联。在干石览古禅林,晨钟暮鼓与游客的赞叹声交织;在古樟驿,孩子们围着百年古樟听老故事……5个空心村、678套闲置农房和4700亩闲置土地在活化利用中,让乡村建设从“零敲碎打”变成了“步步成景”。
定海区“双轴引领、两廊辐射、八片联动”的布局里,藏着城乡共融的数学公式。东海云廊开放以来接待的800余万人次游客,转化成了沿线村集体38%的经营性收入增长;“文廊”串联的36个精品点位的流量,通过90余家共富工坊和10个共富市集,变成了16%的村集体收入增长和1000多万元的助农增收。
让海岛“土特产”的生态底色,真正转化为富民强村的金色效益。去年以来,舟山组建专班、健全机制,精心培育起“一条鱼、一粒贝、一片叶、一颗果、一间房”等七大类十条产业链,将海岛的生态馈赠精心串联,成效显而易见。
从8月5日起,嵊泗“鲜活贻贝”上架全国各大城市的盒马鲜生门店,带着大海的咸鲜奔赴全国餐桌。新技术打通流通梗阻,新渠道架起产销桥梁,新模式激活传统产业……嵊泗的“蓝色粮仓”,正以“变”应“新”,在潮头踏浪而行。
当定海晚稻杨梅的紫红果实挂满枝头时,生态种植的密码就已深植土壤。从绿色防控到生态种植,再到深加工,每个环节都标注着绿色印记。
美丽海岛天生丽质。随着越来越多海岛、乡村加入全域旅游版图、尝到海岛共富甜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村民、村集体经济的双增收,是“美丽经济”在千岛大地落地生根的最好见证。
片区组团燃动“新引擎”,以轴为链串起共富新图景
20年实践让舟山的海域海岛华丽转身,渔农民尝到“幸福甜头”。站在新起点,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舟山正以“千万工程”为笔,饱蘸生态与发展的浓墨,一体谋划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擦亮生态文明底色。
汇聚动能,下好共同富裕“一盘棋”。眼下,舟山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围绕“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全力擘画主题鲜明、点上精致、沿线畅美、强村富民的“海岛乡村画廊”。按照规划,至2027年,我市将建成“共富带”“精品路”各10条,省级未来乡村50个,累计建设20个重点村组团片区。
随着“海岛乡村画廊”建设蓝图的徐徐铺展,我市正以片区组团发展为核心引擎,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书写强村富民的新篇章。
定海新建村发挥示范效应,聚焦“一条鱼”产业链,借助文旅招引新业态,带动周边5个村走出“党建引领、山海共览”共富路,2024年片区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
普陀区大黄杨尖片区打造“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强化政策供给吸引青年入乡创业,塑造“村咖矩阵”等特色品牌,培育新工匠300人,2024年片区8个村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22.4%;
嵊泗大花鸟片区融入爱情主题游艇理念,投资8800余万元的“相遇·花鸟”号高速客船近日正式启航,并推出5条陆上精品游线,构建“海—岛—湾—村”特色风貌游赏体系……
聚焦城乡融合核心领域精准发力。我市创新构建“1+4+N”市域一体发展轴体系,形成“一核四岛、一带六轴”全域发展格局,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海岛共富路径。定海港航商贸、海洋高新产业发展轴,普陀海洋智造、山海文旅发展轴,岱山大宗商品储运加工发展轴和嵊泗港景渔融合发展轴等6条发展轴覆盖34个镇街、20个重点村组团片区,串联起80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近70%,有效促进产业、资源、服务向“1+4”核心岛屿集聚。
其中,作为全省唯一以海洋经济为核心的“海上发展轴线”,嵊泗港景渔融合发展轴入选首批(山区海岛县)省级“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名单。这条以岛际航线为纽带的发展轴,串联起嵊泗县域东西部核心功能区,覆盖88.9%的陆域空间,打破海岛发展的地理局限,实现海陆联动发展。目前,该发展轴已谋划5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30亿元,其中2025年计划投资24.57亿元。
从“一枝独秀”走向“满园春色”。未来,我市将持续放大“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效应,以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为牵引,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高颜值绘就海岛版富春山居图,高质量走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路,以发展轴为纽带,奋力书写城乡共富的“海岛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