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垦地上“渔光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绿水”“青山”,生态资源还能转化成财富密码吗?
对于萧山广阔围垦地上的老百姓来说,“两山”理念有了独特的实践方式:从旭日东升的那一刻开始,架设在千亩鱼塘之上的光伏板开始发电;光伏板下,则是养殖的南美白对虾。
这一项目年发电量约1.1亿千瓦时,售电收入约4680万元;预估可年产对虾30万公斤,按市场均价40元/公斤来算,产值可达1200万元;土地租金则翻了不止一番。仅今年7月,项目上网电量就达到1326万千瓦时,售电收益超过500万元。
在这里,金色的阳光,带来了“金山”。
1
阳光的馈赠从屋顶开始
群围村,萧山之东迎接第一缕阳光的地方,没有辜负每一缕阳光的馈赠。
闪着银灰色、如鱼鳞般密密排列的千亩光伏板,在群围村的鱼塘上方接收阳光,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光伏板下,是成群的南美白对虾。
除了鱼塘,民居的屋顶也是光伏发电的组成部分。“整村光伏”在群围村不是概念,而是实践。
“2006年我上任的时候,村里负债上百万元,就连村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群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剑锋坦言。
“敢于破题”的郑剑锋,先是通过土地租赁,让群围村摆脱了“穷”字。但土地出租完,村集体经济就陷入了增收的瓶颈。
群围村不像浙江安吉有竹林资源傍身,也不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岛屿,如何富起来,成了郑剑锋一直思考的问题。阳光是可开发的新型资源,“借光生金”这条路,在没有特殊资源、地理位置也并不优越的群围村,是否走得通?
郑剑锋为此算了“三笔账”。
“第一笔是政治账,考验的是我们村干部、村级组织的担当。第二笔是经济账,考量的是对村集体经济增收是否有益。第三笔则是共富账,这是一笔长远账,比如发展光伏产业能给村民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用电福利,努力扩大受益群体范围。”
为此,2022年群围村提出“整村光伏”的建设目标,以“金色阳光 共富未来”光伏项目率先“领跑”,唤醒农村“沉睡”的屋顶资源,成为萧山第一个“吃螃蟹”的村。
此时,恰逢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群围村的“金色阳光”屋顶光伏项目有了时代的背书。
从2023年并网至今,该项目已减碳2602吨、二氧化硫0.7吨,节省煤炭1404吨,相当于植树2303棵,并产生了274万元的实际收益。
屋顶光伏的成功,点燃了村民“追光”的热情,也让郑剑锋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当屋顶资源开发渐趋饱和,新的突破口在哪里?我们的目光,投向了村外那千亩波光粼粼的坑塘水面。”
从“屋顶借光”到“向水要收益”,一场更大胆的“2.0版借光生金”实践——渔光互补项目,呼之欲出。
2
“借光生金”向坑塘空间延伸
渔光互补,就是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用来发电,下方水域进行水产养殖。
2024年11月,位于群围村、民围村交界处的萧山区首个大型地面光伏电站——益农镇杭州凌光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110MW渔光互补项目正式动工,总投资3.6亿元。
站在益凌光伏站远眺,“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水面上,一排排光伏板有序排布。站长刘永生介绍,光伏组件离水面2.5米左右,实现水上发电的同时也能保障养殖光照需求。“项目年发电量约1.1亿千瓦时,可满足约3.7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每年可减少碳排放8.3万吨。”
渔光互补的“光”效益保证了,“渔”到底该选什么?
对此,郑剑锋曾多次向益农镇相关部门求助,请他们帮忙对接技术人员,历时半年才选定了合适的养殖品类。
承包人倪忠善有28年水产养殖经验,但在光伏板下搞养殖还是头一回。这几天天热,他不放心第一批投放的1000万尾南美白对虾苗,每天都要来鱼塘溜达几圈。
“以前都是在露天池塘养,现在有了光伏板的遮挡,水温比露天池塘低3℃左右。一般来说,南美白对虾在22℃以上的水里生长较快,18℃以下就会停止生长。刚开始我还是有点担心的,虾能长大吗?”
试验了两个月,倪忠善找到了应对的办法:通过降低养殖密度来保证成活率,原来每亩放3.5万尾,现在减到2万到2.5万尾,虽然总量少了,但成活率大大提高,算下来不亏。
看着虾苗在水面上扑腾泛起的涟漪,他笑着说,光伏板还有个意外的好处,就是能抑制藻类的生长。
更让倪忠善踏实的是浙江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入驻。目前,群围村已与湘湖实验室和省农科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联合破解渔光互补项目中渔业资源开发的诸多难题。
据技术人员监测,项目实施区域内的藻类过度生长现象得到明显抑制,水质指标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南美白对虾生长速度提高约10%,成活率提升15%。
傍晚时分,倪忠善戴着草帽,弯腰撒下最后一把饲料,夕阳下,水面金光熠熠,他直起腰来眺望整片鱼塘,脸上泛起了笑意。
“南美白对虾养殖周期一般为4到6个月,平均亩产可达600斤。预计今年10月初,光伏板下的成品虾可以陆续上市啦,到时候看看品相如何!”
板下养虾收益可观,板上发电效益显著,“沉睡”的坑塘资源也因此被彻底激活,土地租金较单纯养殖翻了不止一番。对此,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黄福勇表示,未来将从遮阳控温、智能养虾等方面深入合作,探索渔光互补模式增产增效、稳产保供与生态环保协同的新路径。
3
“追光”路上星光点点
群围村的先行先试,具有“破壁”的重要意义。
对益农镇而言,群围村的探索验证了“借光生金”在围垦地上的可行性,益农镇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模式的潜力,将其视为破解传统养殖效益瓶颈、实现土地空间高效复合利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关键路径。
“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将‘点上开花’转化为‘面上结果’,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打破村域壁垒,将分散的坑塘水面连片开发,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渔光互补产业带,让‘阳光红利’成为驱动镇域经济绿色转型和村集体、村民增收的强劲动力。”益农镇党委书记洪波说。
益农的坑塘水面资源相对集中在群围、民围和东江三个毗邻的村,水面面积合计约1100亩。
“益农是围垦发源地之一,围海造田形成了平坦的地势,为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基础。”益农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负责人李军远介绍,“群围村摸索出的路子,适用于很多村庄,村集体经济较强的可以自行投资,不强的也可以依靠第三方投资来撬动光伏发电产业。”
率先加入“追光”队伍的是民围村。当时,民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栋梁正在被一个问题困扰:村里600多亩水塘,搞传统水产养殖已经有三十多年,品类换过好几个,从蟹到黑鱼,再到白对虾,结果产量一年比一年低,村民收入始终难以提高。
“群围村整村光伏项目推进的成效,我们都看到了。正好当时村里的鱼塘承包合同到期,群围村提出了渔光互补这一绿色发展项目,我们一拍即合,就联合起来在水塘里做点文章。”如今,民围村已加入渔光互补一期工程。附近的东江村也将加入渔光互补二期工程。
共同的方向和明晰的路径,打破了村与村之间的壁垒。“追光”队伍壮大了,“借光生金”的路,也越走越宽了。
群围村推动的渔光互补项目,最可贵的还是实现了思想上的“破壁”。
“乡村关于绿色发展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只是刚上路而已。”郑剑锋说,推动三村联合发展的渔光互补项目,正是为了给更多“一穷二白”的村落构建一个发展的范本。
每次提到群围村“老书记”郑剑锋,赵栋梁都会竖起大拇指:“从整村光伏建设,到后来的渔光互补项目,群围村的大胆试验,让我们有了参考经验,郑书记身上敢于破题的精神,也深深激励着我们。”
不仅是附近村委班子的思想在变,村民的想法也在积极地改变中。比如民围村,仅渔光互补项目就有望使村集体年收入增收超120万元。一开始,村民们从享受用电福利(每户每年免费3000度)中尝到甜头,到如今眼见土地增值、就业机会增多,也越来越支持光伏项目。
群围村的探索获得了更高层面的认可。这片大胆“追光”的土地,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提前献上了一份来自围垦地的答卷。
2024(第五届)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郑剑锋受邀参加。会上,群围村入选零碳中国“零碳乡村”标准试点(2024年—2027年),全国仅有5个村入选,群围村是浙江省唯一一个。群围村的“金色阳光”故事,收集在《零碳中国故事》“零碳乡村”篇,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如今,群围村不再是“追光”路上的孤勇者,未来或呈“星汉灿烂”之势。
一方面,“追光”的村子越来越多。据统计,萧山区目前正积极推进整村光伏建设试点,预计今年年底前超过30个村将完成建设。
另一方面,渔光互补项目的内涵进一步升华。如今,该项目已成为萧山区未来乡村组团振兴示范带——益农镇现代农业创新区的核心项目,将探索以良种化、设施化、生态化、标准化和数字化为核心的渔光互补智慧产业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