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赢,但也输的起
育儿情景
妈妈带5岁的小琦到表哥家玩,表哥献宝似的拿出新买的飞行棋,和小琦一起玩。小哥俩玩得兴致勃勃,没料到,输过几回后,小琦的脸色愈来愈难看,先是嘴唇紧闭、眼泛泪光。偏偏又输了,小琦忍不住懊恼,将飞行棋推到地上,哭着叫:“一点都不好玩,哥哥讨厌,我再也不要和你玩!”
专家观点
四五岁幼儿能理解并喜爱竞赛游戏,生活中竞争的机会也增多。此时,幼儿间的游戏、团体比赛,都有面对输赢的时候。竞争的感觉很奇妙,获胜时,多么令人兴奋和愉悦;失败了,又多么沮丧和委屈,甚至连最喜爱的友伴游戏都变得讨厌。但从父母角度看,不过是孩子们的幼稚游戏、比赛,自己也并非要求孩子赢,孩子为什么这么在意输赢呢?
认识“输得起”
输得起,指有能力调适自己心态和行为,坦然面对失败和逆境,而且具有重新来过的勇气。承受失败的能力与人格特征有关,“输得起”是一个人良好意志品质的表现,是成功者共同的人格品质。
现代幼儿进入集体生活后,往往不能忍受别人比他好,处处想争抢第一,尤其是无法认输、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对此,《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强化家庭育德功能的内容,也特别提出了对独生子女“输不起”现状的重视和纠正。
事实上,人不可能永远是赢家,游戏输了事小,孩子未来要面对的挫折与失败更大,因此,教育孩子“输得起”比教他们“如何去赢”更重要。
幼儿心理分析:孩子为啥这么在乎输赢?
一、玩游戏输了,幼儿在想什么?
育儿情景中,小琦输了棋为什么反应如此强烈?难道他不知道游戏输了并不丢脸?输不起还耍无赖不就更丢脸吗?其实,幼儿对“输”仅是不开心而已,因为他们社会经验有限,面对挫折时,调适与处理的成熟度不足才表现失态。而许多父母,为尽快解决窘境,常会直接指责孩子“输不起”,已经因失败而沮丧的孩子,可能更觉得受挫、难堪,结果更怕输。
二、输赢中,隐含了幼儿微妙的心理因素
输的感觉不好,但幼儿说不出所以然。而他们微妙的心理,父母要了解。
1.对输赢意义的理解简单化:幼儿会单纯低以结果来评判事情,觉得“赢了就比较棒”、“输了就表示我不好”。
2.好胜心:“我第一,我很了不起!”“我赢了,厉害吧!”
3.希望被赞赏及重视:“我赢了,爸妈会夸我。”“我赢了,大家都会觉得我最好。”
4.无法压抑失落感:“我输了,很难受。”
5.对自己失望:“我太差劲,才输的。”“我输了,我表现差。”
6.没面子:“我输了,很丢脸。”
父母行动:培养一个输得起、站得起的孩子
培养策略(一) 接纳孩子情绪,体会孩子感受。
输的感觉糟糕透了,虽然孩子表达方式不恰当,父母也要用同理心去安抚孩子,让孩子感受父母知道自己并非无理取闹,只是太懊恼,只是一时控制不了情绪。引导孩子说出自己感觉,再给予疏导。
培养策略(二) 帮助孩子懂得“不论输赢,游戏都很有意思”
体验输赢最好的情景是游戏,游戏也是父母用来摸清孩子个性品格的一种途径,例如孩子是否输得起、得失心重不重等。而这些性格、品行特质,能否朝着健全人格的方向发展,就看父母如何引导。
许多父母自认从来没要求孩子要赢,但事实上,幼儿在乎输赢与父母教育方式有关。例如,孩子赢了,父母夸奖,输了时父母惋惜的表情,就可能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归因。
父母强调“无论输赢,游戏都很开心”,让孩子明白游戏之所以快乐,并非应为赢了,而是因为有父母或同伴一起玩。若不论输赢,都有愉快的经验,孩子就不会太在乎输赢,就能明白“享受过程”比“赢得胜利”更重要。
培养策略(三)教导孩子应对“输”的方法,并示范自己的做法。
假如有一天孩子看到你把菜烧焦了,以为你会生气。而你却说:“真可惜呀,今天吃不到这道菜了,不过没关系,我已经知道美味的秘诀在哪里了,下回就能做得很好吃。”
此时,就是教导孩子的好机会,让孩子看到父母遭遇失败时如何面对及解决困难,这样做,是在引导孩子对失败作正向的归因与思考,让孩子能够对失败结果加以释怀,并懂得不必逃避失败,以后还可以努力尝试。
父母只要在早期亲子共处的经验中,让孩子有机会观摩到大人用正向的态度来诠释“暂时的输”,不把“失败”视为一件可耻的事情,那么,这些深之脑海的生活态度,就会让孩子今后更有勇气挑战自己,能够输得起,也站得起。
策略(四) 时常面对输赢,更会保持平常心。
从好的角度来看,孩子在于输赢、好胜心强,是一种激励自己的动力,但是除了有“想要赢”的积极心态,也要有“输得起”的胸襟勇气。
亲子游戏时,父母不要刻意让孩子赢,以免让很少失败的孩子养成无法接受失败的心态;应该让孩子体会“有输有赢”才是常态,这样,孩子就能乐观、从容地看待成功与失败,从而养成不怕失败和挫折的坚韧品质。
游戏时间——拼拼图、串珠游戏、夹豆子
游戏目的:这些游戏可训练孩子的耐性、韧性;通过游戏难度的逐步增加,来提高挑战性。孩子在游戏中循序渐进不断克服难度或解决难题,了解“我自己能做到”并得到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