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不紊,为孩子建立秩序感
秩序感是指“个体对事物的顺序,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事物排列摆放,以及对环境中的规则、要求的感知,并在行动中能合理安排顺序、自觉遵守规定的能力”。3-6岁的幼儿正处在建立良好秩序感的关键时期,这需要我们成人尤其是父母了解幼儿秩序发展的特点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幼儿秩序感的发展秘密:
1.秩序认知逐渐细致化。
三岁的幼儿还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他们常常只是看到眼前的事情,却不能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一定的联系。也表现在只看到事物的大体轮廓却不能更好地注意到事情细微的地方。
四岁幼儿对秩序有着强烈的感知,表现为总是把物体放在一个位置上或去同一位置找东西,当物体的位置、或事情的顺序发生改变时幼儿会表现出一定的不安。幼儿对秩序的感知伴有一定的情绪体验,会通过一些外在的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
五六岁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已经开始由事物表面转向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思维较活跃、爱动脑筋、喜欢探索。往往只要感知对象的部分或一些主要属性,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把整个对象完整地反映出来。对事物有更深的理解。
2.秩序行为渐渐灵活,开始关注秩序美感。
三四岁幼儿脑皮质的发展尚未成熟,虽然对外界变化有一定的感知,却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动作不断地发展,对周围的事物会有更加清楚的感知。幼儿的空间方位调整行为由最初简单的归置事物,发展到能够判断事物位置,并将事物摆放有序,达到令人舒适的状态。此时,他们不仅以满足个人为目的,更为人际交往等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有效帮助。
而到了六岁左右,幼儿开始不止满足于一定的规则秩序,也开始在乎事物之间搭配的和谐程度、是否好看等。这都表明该年龄段幼儿开始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秩序美感得到发展。
家长支招:
1.观察指导孩子。家长应多与孩子相处,发现幼儿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并及时给予讲解与指导。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世界,在家庭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幼儿园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秩序感,让幼儿在无形中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秩序感。
2.营造有秩序的物质环境。成人应该固定好家里的物品位置,提醒幼儿用完后及时放回原处,成人也要为幼儿做出榜样。在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幼儿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为幼儿建立起秩序感、安全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3.制定合理作息制度。养成合理的作息制度有利于幼儿“预知”在何时做些什么,不会因为事情突然的发生而感到不安。父母应该和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如每天几点起床、几点看电视、看多长时间等。让幼儿自己参与、制定时间规划,在尊重幼儿的同时更利于制度的实施。
4.提供建立“秩序”的机会。对于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做,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能自己做的鼓励引导幼儿去做;平时为幼儿提供一些机会去做、去感知、去理解一些事情;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发展幼儿社会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幼儿秩序感的发展。
5.丰富幼儿生活经历。平时多带幼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带幼儿走进大自然、对幼儿进行一定的规则教育,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的秩序感知、理解、行为等,从而使幼儿秩序感得以发展。
6.及时给予评价。幼儿有了一定的认知与判断能力,对于幼儿的一些行为表现以及劳动成果等要及时给予评价。同时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人与幼儿在进行探讨的同时共同学习、进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