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小错是孩子成长的资源
在别人眼里,6岁的灯灯是个有礼貌、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可灯灯爸妈却感叹,灯灯成长的每个年龄段,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些小问题或犯点小错误。1岁时,他吵夜、缠人;2岁时不好好吃饭、爱发脾气;3岁时,学说脏话、乱丢东西;4岁时开始捣蛋、违逆、恶作剧;5岁时,出现说谎、欺负小孩和小动物;现在,灯灯6岁了,爸妈又在为他爱丢东西、把幼儿园或同伴家物品偷拿回家而犯愁……
专家观点:孩子犯错是获得对错误的免疫力
发展心理学认为,年幼的孩子,需要对所有情绪(快乐、痛苦、悲伤、骄傲、自满、受挫、爱恨等)与行为作预演与体验,留下适当的印痕,在今后成长的道路上,这些印痕都是可利用的资源,这好比人体免疫系统的形成——要形成有效的免疫,肌体就要付出应激与发炎的代价。孩子小时候犯一些与年龄相当的错误,通过错误来确知与外界或他人的关系,也可以获得对错误的部分免疫。
就像打预防针一样,孩子犯错也需要合适的年龄。3岁宝宝当街撒尿,别人只会一笑;七八岁的孩子还当街撒尿就会被视为品行不端。4岁幼儿偷拿了别人的东西,父母及时教导并帮助他建立物权概念,孩子会从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明白事理。如果年幼时该犯的错误没机会犯,到了不该犯错的时候,却用幼稚的行为去“补课”,就得不偿失了。
观念提升:小错误是成长的资源
“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是常常挂在家长和老师嘴边的一句话,用于表达成人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心情。可是,心理学研究发现,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的资源。
家长应何时阻止孩子犯错
1.帮助孩子从犯小错误中学会预见行为后果
研究发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犯错的机会更多一些,错误也会大一些。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曾引起小试验室爆燃事故。有心理学研究报告:一些敢于犯错误的孩子,往往更具创造性。父母引导的关键是,认可孩子在该犯错误的年龄犯些必要的小错误。而要让孩子不犯大错,必须让孩子从犯小错中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
那么,明知孩子的行为会引起犯错,家长是任其继续,还是要制止呢?这要看犯错后的责任孩子是否能承受,这需要父母帮助他们懂得预见后果。
孩子的犯错就像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父母需要像老师解题一样帮助孩子去分析。首先是行为的动机,如果动机是好的,先表扬他,以减低孩子的焦虑;再看方法对不对,方法不错,或部分不错,肯定他,让他知道部分行为还是被认同的;最后看结果如何,错误怎样形成。孩子也许开始以为自己是对的,父母需要告诉他,任何行为不仅满足自己的需要,还需要别人的认同,要得到认同,就要遵守共同的规则,从而告诉他通常有哪些处事的规则。通过这样的教导,孩子很快会从犯错中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同样的错误也不会一犯再犯。
2.提醒孩子不要总犯同样的错误
犯错有几种类别,一是无心之错,原因是孩子缺乏经验,对行为的后果不能预见,这些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二是有意之错,有好的动机但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好心办坏事,帮倒忙,比如想帮妈妈洗碗却砸坏了盘子。三是无理之错,想要发泄,报复或攻击谁,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协调不好本能与环境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父母提醒孩子不要总犯同样的错误,或不要去犯无意义的或低级的错误,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
3.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许多父母可能在面对孩子犯错时,不那么有理性,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父母也会有情绪。孩子有些错误还会激发父母早年的心理创伤,无意识地想通过教育孩子去纠自己几十年前的错。对孩子犯错的态度,常常透视出父母早年未处理好的情结。对此,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孩子遭受轻微体罚,不会形成长久的心理创伤,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父母一句不恰当的话,往往会让孩子长久地记得,加剧亲子关系不良。对孩子道德、良知的培养,需要父母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孩子,孩子自然会变得善良与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