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要如何培养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
一场愉快的饭局被搅了,是瑛瑛和妈妈相互伤害了对方的自尊,瑛瑛不好好吃饭、乱发脾气让妈妈觉得没面子;妈妈当众说瑛瑛不如小妹妹,又当众打了她,也让瑛瑛丢了面子。
许多父母在早期教育中,往往觉得孩子小,还没有“自尊”概念,或认为自己是家长,孩子只需服从,甚至有时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觉得无所谓。事实上,无论大人孩子,自尊之心,人皆有之。自尊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的心理底线,一旦自尊受到伤害,人的情绪就会被刺激、被惹恼,接着还会掺杂低落、失望、挫败、沮丧等不良的消极体验。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是相信自己有价值、有能力、成功并肯定自我的态度与体验。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具有自我保护功能,还是建立自信、激励自我、克服困难、磨炼意志的心理基础。
知识引导:自尊心过低或过强都是不自信的表现
自尊是积极的自我概念,例如“我是个孩子”是一个客观的自我概念,“我是个好孩子”就是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孩子怀疑自己是好孩子,就相当于孩子在否定自我是有价值、有能力和重要的,那么孩子就打不起精神、抬不起头,甚至自暴自弃。所以,维护孩子的自尊是家长应给予孩子的基本精神食粮。
自尊心过低固然有害,不少家长也反映孩子存在自尊心过强的问题,例如“太要面子”“虚荣心强”“骄傲自满”等。实际上,自尊心过强也是不自信的表现,是因为害怕失利、没有勇气接受失败的现实而过度粉饰自己。真正的自尊心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有自尊的人也会失败、会难过,承认自己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但不会因此被挫败,并相信经过努力能够改变现状。
可见,培养适度的、成熟的自尊心是孩子发展自我的重要任务。
方法学习:呵护自尊心的良策
1.成功与成就感造就自尊心
成功能激起人的“高峰体验”,让人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充满自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一些最成功、也最健康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具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越是成功的人,越有更多的“高峰体验”;而更多的“高峰体验”,又成为他们取得更多成就的催化剂。
当孩子做成一件事时,父母及时肯定与鼓励能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高峰体验”,享受到精神欢愉,这种欢愉的意义在于能让幼儿感受生命在拔节。因此,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展现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孩子积累丰富的积极体验和心理资源。
2.形成准确的自我认识
自尊是建立在准确的自我认识基础之上的,如果自我认识有偏差,那么孩子对自我的价值判断可能就会出现过高或过低的倾向。倘若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的自我认识像皇帝一样唯我独尊、像太阳一样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孩子就会自尊心过强。实际上,这种自尊心很脆弱,孩子稍微不如意就发火宣泄。倘若家长对孩子冷漠、严厉、粗暴、否定较多,孩子感觉尊严扫地,出于自我防卫本能,孩子就会以扭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存在,诸如攻击、挑衅或逃避、退缩、撒谎等。更为关键的是,自尊不是一时的心理状态,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幼年没有建立健康自尊的孩子,如果在后来的人生中又缺乏心灵康复的环境,就可能终身遭受莫名的烦恼与困惑,妨碍孩子透彻地体验人生的幸福感。
早期教育中,家长要把孩子当成正常的、普通的人来养育,让孩子经历完整的生活锻炼,不要特别制造保护伞或温室,造就孩子过于敏感和羸弱的心灵。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有不合理的要求,讲清道理后拒绝;不能习惯于独享特权;做错事要道歉;懂得为他人着想等。孩子在生活细节中学会做事,也就学会了做人,进而获得健康的自我认识。
3.确立适宜的比较对象
人不能单独存在,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判断是通过与他人比较而实现的,如果在比较中失利,就会降低自尊体验,反之则提高自尊体验。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是上行比较,通常认为这容易产生嫉妒、敌意、挫折等消极情绪;与比自己弱的人比较是下行比较,通常认为易产生满足、优越、幸福等积极情绪。其实未必,究竟产生哪种效果取决于具体情境。例如男孩多多的新玩具枪,吸引小朋友围观。男孩宇航不服气,说这是假枪,爸爸是警察有真枪,宇航的话让小朋友们佩服极了。这种上行比较可抬高自我形象、提高自尊体验。下行比较不当则伤害自尊,例如瑛瑛的妈妈拿妹妹跟她作比较,挫伤了瑛瑛的自尊心。
幼儿间也会比较,维护孩子的自尊需要引导孩子选择适宜的比较对象。较理想的比较对象是与自己相近并略微好于自己的人,这样,孩子的心理压力不是太大,还找到了可以学习的榜样,有利于孩子较为轻松、自信地取得进步。
4.尊重他人是自尊的前提
自尊不是唯我独尊。人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尊重是相互的。尊重他人是自尊的前提。孩子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乐于享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不易做到平等地尊重他人,家长要教给孩子尊重他人的意识。例如让孩子学会轮流、等待、协商、分享、合作、谦让、助人为乐等,这些都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积极回应别人的请求、拒绝别人则要礼貌也是尊重他人的行为。家长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也有利于孩子学习尊重他人,例如帮助爷爷拿眼镜、给奶奶递药等,如果孩子在为他人服务中体会到快乐,他就会感觉自己对别人是有意义、很重要的,自尊心油然而生。
5.不要当众批评孩子
当众批评孩子有伤其自尊,而孩子偏偏不顾情面,经常当众做出令人尴尬的不适宜行为。如果这时不管孩子,就显得家长对其过于放任,而管教孩子就得注意方式、讲究情面,尤其不要当众批评,这会大大地损伤孩子的自尊。有效的办法是把孩子拉到一边说悄悄话,既维护了孩子的尊严,又指点教导了孩子。
6.不随意给孩子贴坏标签
每个孩子都希望做“好孩子”,而认为自己是“好孩子”,这是孩子奠定自尊的基石,家长不随意给孩子贴“坏孩子”的标签。要把孩子的不良行为与孩子本人一分为二地评价,比如“妈妈不喜欢这这么做。”不能因为一件事否定孩子整个人,比如“你不是好孩子。”不同的说法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家长的价值判断是孩子建立自尊最重要的参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