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

发布时间:2018-05-30 16:33 来源: 《家庭教育》

  让孩子永保善心的教养方式

  同情心虽与生俱来,但若不善加培养,会日渐消失。父母如何为孩子保持这一美好的特质,使其长大后,成为一个品德优良的好公民呢?

  

  • 婴儿期:建立亲子情感联结

  婴儿时孩子不会说话,父母就可从孩子不同的哭声,判断他的需要。这种经验让孩子学习体会并进而懂得满足别人的需要。随着他们智能的日益增强,孩子逐渐能更正确地判断与解读他人的情绪。在这期间,孩子不但要探索自己,学习掌握自己的情绪,还要学会兼顾照顾人(父母)的情绪,在一来一往的互动中寻求感情的平衡点。

  孩子渐渐长大,妈妈发现孩子开始认生了,不再愿意让陌生人抱,甚至只要妈妈不在身旁,便嚎啕大哭,谁也哄不了,妈妈回来将他抱入怀里,孩子马上破涕为笑。可能许多父母不了解这段情感成长历程,对孩子太黏人感到烦恼。如果您家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状况,请拥抱孩子,让他知道父母很在意他的感受,很爱他。因为,父母对孩子情绪的接纳,会让他学到与他人正向的互动,这是奠定孩子善良之心的基础。

   2.从解读父母情绪到感受家庭人际环境

  幼儿的同情心程度很表浅,但是他会自动地学习和分辨自己与妈妈的情绪,以及练习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孩子曾经观察到妈妈打电话时突然悲伤地哭了,一旦家里电话铃再响时,孩子会想起上次的经验,替妈妈感到不安。他会黏着妈妈或开始哭泣。

  幼儿阶段,孩子对父母的关系感到好奇,通过观察父母间的互动,孩子开始学习建立行为互动的模式。父母间和谐亲密的正向互动,会使孩子感受到和谐美好、充满爱意的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环境。

  培养孩子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首要一点是爱人,而爱人首先表现在对亲人的感情。因此,父母孝敬家中长辈,父母互爱互帮、相敬如宾,温暖和睦的家庭中,爱意将会在孩子的心里萌发。

  3.鼓励幼儿辨识情绪

  幼儿情绪表现是强烈的,这是较原始的情绪,如高兴、快乐、悲伤和生气。幼儿需要学习这些情绪的语词,具有良好的语汇能力,将有助了解自我情绪的变化,也可帮助他辨识别人的情绪。所以父母应在幼儿期就要教导他们有关情绪的词语,辨识自己情绪的变化,增强他感应别人情绪的敏感度。

  例如小东和小西在一起画图,小东的蜡笔断了,哭起来。小西给他另一支蜡笔。小东擦擦眼泪,两人又高高兴兴继续画图。父母鼓励小西说:“你看到小朋友的笔断了在哭,就借他蜡笔,这样他就可以继续画图。你帮了别人的忙,真是个好孩子。”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