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内在归属感

发布时间:2018-05-30 16:59 来源: 《家庭教育》

  幼儿归属感的发展秘密

   1.情绪情感的表达是获取归属感的主要方式

  2-4岁的幼儿对家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他们对家人无比依恋和信任,但面对突然而至的新环境,幼儿会产生胆怯、怕生、独自流泪等的分离焦虑情绪,分离焦虑是幼儿缺乏归属感的标志之一。

  4-6岁的幼儿随着年龄增长,认知对象也不断扩大,分离焦虑逐渐减小。但幼儿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导致其对事物提出不同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幼儿会表现出失望、沮丧、孤独和寂寞的情绪。

   2.归属感主要来自于个人和集体的体验

  2-4岁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更多的归属感都是直接表达出来的。从对爸爸妈妈产生归属感,进而对整个家庭产生认同感和信赖感。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渐扩大依恋对象的范围,从家庭成员中的主要照料者,扩大到其他亲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对于集体的归属感仍然不强,他们并不喜欢与别人合作、分享,更喜欢自己玩。

  4-6岁幼儿的归属感更多体现为自己在集体的荣誉感,因而表现出自觉性和自主性。他们对家庭生活有了基本的概念,愿意按照成人的要求做事,积极融入成人的活动之中,而且期待活动中得到家长及时的反馈。由于幼儿情感体验的局限性,他们会对家庭产生强烈的依恋感。

  父母支招

  1.营造温馨、舒适的心理环境。幼儿的心理尚不成熟,在新的环境下会表现出分离焦虑的状态。家长可以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多与孩子交流、拥抱,给予表扬和微笑,减少幼儿对于新环境的焦虑。让幼儿感受得到家庭的温暖与爱,从而信赖自己的父母与长辈。

  2.家长善于与幼儿共情。当幼儿情绪有所需求时,家长应适当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孩子看见死去的小动物,会假装像小动物一样躺在床上而伤心难过。此时家长应给予儿童充分的尊重,学会利用换位思考来理解他们的做法。

  3.萌发幼儿的共同合作意识。家长应鼓励幼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如在合作游戏的角色分配上可以和幼儿共同讨论、协商,齐心协力一起完成游戏任务,萌发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快乐,健康成长。

  4.培养幼儿对祖国的归属感。幼儿知道自己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和标志性建筑,知道自己是什么地方的居民,这些对于周围环境的深入认知是幼儿对于国家及民族产生归属感的重要基础。家长可以带幼儿游览家乡和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在游山玩水过程中体验不同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加深对祖国的归属感。幼儿意识到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幼儿学会尊重别人、友好地与别人合作,也是帮助儿童形成归属感的重要教育途径。

  日用贴士

  学前教育专家莫里逊提到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帮助儿童理解与尊重其他种族、性别以及社会经济、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使儿童能够在一个不同文化的世界中产生归属感。归属感是幼儿成长的精神支柱,需要家长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建立自信与独立意识,增强幼儿的归属感。让幼儿在成长的道路上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形成健全的人格,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热情对待幼儿,转移幼儿的依恋。家长对幼儿过错的指责不要多于鼓励,善于接受孩子的错误。亲切地对待幼儿,让幼儿体会到被爱与尊重,感受到家长是可亲和可信的。尽量使幼儿从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对他人的依恋。如爸爸可以经常和幼儿一起活动,与孩子有一些身体方面的接触。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体验,幼儿会减少对妈妈的依恋。

   ●宽容对待幼儿,让幼儿的情绪适当宣泄。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会产生情感上的焦虑,有时成人不在身边,幼儿就会大哭大闹。幼儿在晚上的时候偏偏要“吃糖”,不给吃就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哭大闹,这时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幼儿宣泄自己的情绪,采取转移法、消退法与冷却法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同时家长也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情绪调节的小技巧,如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在伤心时,想想自己是“大姐姐”、“大哥哥”或是某个英雄人物等等。

   ●善于鼓励幼儿,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喜欢与家长一同参加集体活动。家长可以利用拼图等益智教具,以比赛的形式与幼儿一起找一找家乡所在省、市的名称,亦或带幼儿一起去参加亲子活动等。在活动中逐渐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使幼儿爱上集体活动,为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