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为儿子的担当自豪
一、教育孩子自立立人
陶行知非常尊重小孩子,在《变个小孩子》中他便指出,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小孩子是创造力的来源。因此,他从小培养孩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求他们在家庭中就热爱劳动、自立立人。
陶行知书信集中,共有227封家信。给他儿子们的信有64封,其中单独给次子陶晓光的信就有32封。书信成为父子灵魂间交心,贯彻他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的主要工具。其中承载了浓浓的亲情,谆谆的教导,一个忙碌父亲所有的精神财富。他有与儿童平等相处的态度,喜欢以小孩子的口吻交流,写回信常会亲切又客气地说声谢谢。

他曾给晓光写过一封信:“我很喜欢读你的信,你一礼拜写一封给我,可以吗?妈妈、阿姑、桃红好久没有写信给我了,你能请他们写信给我吗?老太太如果能写一封信给我,我更加喜欢了。你教她写,好不好?”以鼓励的方式让6岁的晓光在家做一个“小先生”,教57岁的祖母识字、读书。让小孩子来教大人,有助养成明事理、有爱心的品性。当然,对于儿子的缺陷他总会指出并要求改正。如晓光在写信时不够活泼,有力量,便让他多思考,有自己的想法。针对其写字太野使人认不得,写信纸张不规则和内容令人难看懂的毛病,他直接提出要痛改这些小毛病。这么一个严师慈父的教诲,令晓光铭记终身。
陶行知写过“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他强调儿子要热爱劳动,主张自力更生,不依赖别人。他曾在信中教育7岁的晓光说:“小桃在家,自己的事要自己干。衣服要学洗,破了要学缝;烧菜弄饭都要学,还要扫地抹桌,有益的事都要做。”正是因为自助助人,才让陶晓光在上海沦陷后决心到祖国的大后方去参加抗日,帮助国家。于长途跋涉中不放弃承担对幼弟的养育和教育,照料病重的母亲,帮助亲人,做那么一个有担当的人。
二、追求真理做“真”人
陶行知说过:我希望每个儿子做成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我得把我自己先做成那样一个儿子。这说明,他秉承一种言传身教的家教方式。用身体说话,用行动深刻,将对错取舍的价值判断标准以真的方式展现出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的名言,这不仅指师生关系,也适用于父子关系。
这里的“真”,是与虚伪、造假相对,是一种对真内在的追求。真学识并不需要学位证书锦上添花,只要扪心自问时无所惭愧,学以致用时得心应手。所以当哥伦比亚博士论文及相关资料化为灰烬时,陶行知毫无眷恋专注教育实践;当得知陶晓光向育才中学要了伪造的毕业证明书,即电告儿子将其寄回,并特地写信告诫其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并称牢记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希望儿子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
这里的“真”,是与愚昧、封建相对,是一种提倡科学的精神。陶行知曾给陶晓光买了很多科普书籍,告诉他说:“这些书不光是给你们看的,乃是引导你们玩科学的把戏,做科学的实验。如果你们藏而不看,看而不做,那就是辜负我的好意了。”意在崇尚科学手脑并用;他称陶晓光为“问真小宝宝”,写信希望他变为科学的孩子,创造科学的中国。而陶晓光在无线电方面的成绩离不开从小汲取的科学知识与父亲的鼓励。
这里的“真”,是与庸碌、颓废相对,是寄寓着真有为的希望。尽管生在贫寒的教师之家,却有着求真体贴的一对父母。陶行知用母亲寿礼为国家创事业,用对国家的贡献为母亲祝寿。母亲和妹妹的支持,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背后是完全融入在国之大家中的小家。以真实的行动,真正建造起的乡村幼儿园,真正落实惠及百姓的平民教育,作为对母亲最好的献礼。他的榜样精神在后代延续,其逝世后,在不同时期,后代为支持和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来作为对父亲最真挚的怀念。
“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是要求真实个性展露的自我,即健康体魄下的真人。
三、儿子成为接班人
陶行知十分重视专业学习,鼓励儿子学好外国语。要求晓光精益求精地把俄文学到最高的境界,旨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作为回馈,陶晓光便用自己的所学翻译苏联的《神鹰歌》及《战歌》来献给学校。“晓光办事代表我的精神!”这个陶行知最为自豪骄傲的儿子,在爱国精神与教育行动中都成为他当之无愧的接班人。
陶行知有崇高而伟大的“损己舍家为人民”的精神,感染着陶晓光不忘国忧,抗战时期在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修械所从事无线电技术工作为抗战效力。1938年陶晓光在桂林参加了父亲发起和领导的抗日救亡组织“生活教育社”,并任地方工作队队长。全国解放后抗美援朝时期,他放弃学业、家人团聚与安乐生活,选择了参军,在部队服役生活长达30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星二级功勋章!父与子,都是一样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充满青年的热血。
在教育事业上,陶晓光在任无线电机械员期间,为育才中学进行宣传募捐活动,工作之后也一直担任祖父的秘书工作。父亲去世后,深感责任重大的他下决心子承父业。他辞去高待遇的工作,毅然出任育才学校主任,负责国内外联系及筹款、迁校工作。退休后又全力以赴搞陶研,呼吁组建“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基金会”,以更好地弘扬陶行知精神;用生命保护珍贵资料,整理出版《陶行知全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有什么可以代代传承,那必是真心所向。白云苍狗,教育的“真”路上总有人在行走,一步一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