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传承:润物最无声——叶圣陶家风

发布时间:2019-03-25 16:56 来源: 《家庭教育》杂志

  家风素描

  叶圣陶出生于苏州,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曾这样评价叶圣陶一家:“圣陶兄是我的老朋友。我佩服他和夫人能够让至善兄弟三人成长在爱的氛围里,却不沉醉在爱的氛围里。他们不但看见自己一家,还看见别的种种人;所以虽然年轻,已经多少认识了社会的大处和人生的深处。而又没有那玩世不恭,满不在乎的习气。”很显然,朱自清对于叶圣陶一家的教育方式及其氛围,颇为推崇。

   

  做人当为至善、至诚、至美,做到永不自满,这些都是叶圣陶先生终其一生追寻的东西,也是对于自己儿女的谆谆教诲与希望。他不严苛地要求自己的孩子需要多么高的成绩,却能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叶圣陶家的环境永远充满着民主与自由的气息,没有严厉的苛责,没有坚硬的问话,有的只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的关系。

  叶圣陶育有两儿一女,他依照着自己对于儿女的期望取名为“至善” “至诚” “至美”。在他的教育下,三个儿女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长子叶至善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社长;女儿叶至美,以美的心灵和才华,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次子叶至诚现任大型文学刊物《雨花》的主编。儿女的成功都离不开叶老对其的教育,以及叶家一脉相承的家风。

  至善至诚至美

  叶老一生追寻着“至善至诚至美”。孩子的名字向来是父母对其期望的寄托表现,叶圣陶将自己追求一生的信仰来命名自己孩子的名字,足以见得叶老对其的孜孜追求。叶圣陶对于自己的孩子十分严苛。但这个严苛并不是指对于孩子的学习,而是对于孩子的为人处世。叶圣陶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他明确告诉自己的孩子:“人活在世上,就要好好地说话,好好地做事。”

  当年,叶圣陶积极投身文化运动,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出“文学为人生”的主张,这种文学创作的态度以后也贯穿在他的作品中。对子女的写作也要求“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叶先生这种诚善美的精神,在儿辈身上得到发扬光大。

  叶圣陶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他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多么好,注重的是孩子的兴趣爱好。他认为评定一个孩子成绩好不好并不在于考试成绩的高低,而是看孩子能否真正消化一门功课的知识。考试的好坏不能拿来衡量孩子的成绩的优劣。所以,他从不要求自己的孩子需要多么优秀的考试成绩,而是教育他们要做一件事,就要脚踏实地的将它做完做好,不能有一丝马虎。

  孙女叶小沫回忆记录中提到,爷爷一直都是个认真的人,做事一丝不苟。他坐有坐的姿势,站有站的姿势,她从来没有看到爷爷很懒散地躺在床上,靠在沙发上,从来没有。在递给别人东西的时候,剪子一定是倒着递的,勺子一定放在右边。每一个生活日常细节,叶老都认真对待。以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秉承的一些东西来传承给孩子,一代一代传下去。

  围桌改稿,虽则写作,实则教育

  三个孩子都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长子叶至善从12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写作,作为父亲的叶圣陶不断鼓励他们去感受这个大千世界,并将自己的感受心得用文字记录下来。叶圣陶的教育方式得到很多人的赞许,其中,一家人“围桌改稿”成为一段佳话,至今令人羡慕不已。

  夜幕降临,吃罢晚饭,母亲将桌上的碗筷收拾干净,只留一盏古铜色的油灯,暖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整个房间。父亲扶了扶略微下滑的老花镜,坐在桌前,改着孩子今日的习作。三个孩子围坐在饭桌前,个个伸长了脖子,仔细地看着父亲手中的纸笔。你一句,我一句,找出文章中的错误与不合理。有时候,父亲指出作文中一些有趣的笔误,引得孩子们尽情地笑起来。每改一段,父亲就朗读一遍,看看语句是否通达,词语是否用得准确。如果说孩子的作文像一朵朵争鲜夺艳的鲜花,那么,父亲的手就是一个插花师的手,修修剪剪,梳理整齐,将杂乱美丽的鲜花以另一种优雅的面貌呈现出来。

  三十多年过去后,叶至善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说是看父亲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父亲边看边问:“这儿怎么样?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父子围桌而坐,秉烛修改文章,连著名学者宋云杉对此亦感慨万分:“这是一个何等美满的家庭。在这种家庭环境里学习写作,进步一定很快。”从表面上看,叶老是在指导子女练习写作,实际上,他更是在教育子女为人的道理。每一件事,并不能仅仅只有一家之言,而是各种言论的汇集,最终才得出一个精华的结果。人也是一样,一味地活着,没有他人的介入,是不可能真正变成一个理想的人。人,就是在不断经历各种事,遇到各种人之后,慢慢成长。

  永不自满,未能厌足,传承家风

  永不自满是叶圣陶一向秉承的信仰。1928年,叶圣陶出版了一部短篇小说集《未厌集》。他在文坛屡创几个第一,与朱自清、俞平伯创办我国第一个诗刊《诗》,出版我国第一个童话集《稻草人》等等,但他仍将自己的散文集,题名为《未厌居习作》,定自己的书斋名为“未厌居”。不管他曾经取得过多么伟大的成就,叶老始终秉持着一颗赤子之心立足文坛,不自满,谦虚谨慎地做好每件事。这也是叶老一直教育孩子的核心。另外,他时常用自己的“未厌”来教育孩子,不要安于现状,要更加积极往前看,永远攀登高峰。在两者之间,叶老教育孩子要有信仰坚持,并不断地为之努力。做人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下的安逸,而放弃更为明亮耀眼的未来。但同时不能因为取得的一点小成就就沾沾自喜,而是要谨慎,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件事。

  叶老一生成就很多,但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便是他的孩子们。他让自己的孩子与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以家庭氛围的熏陶使得孩子明白父亲的期望。润物细无声,叶老的家风教育一点点渗入,浸润了孩子的一生,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标签:编辑:yuan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