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传承:书香家风培育出文人郁达夫
书香气息滋养良好家风
位于富春江畔南岸的郁家,祖上世代为儒医,书香门第,到郁达夫父辈家道没落,母亲陆氏年轻守寡,抚养三个儿子。陆氏虽不识字,却懂得子女必读书求学的道理。在陆氏的严教下,大儿子郁华留学日本,后成为北京高等法院的推事,二儿子郁浩在北京海军部任军医,小儿子郁文随大哥同去日本,后来成为享誉文坛的大作家,即为我们所熟知的郁达夫。

正因为有陆氏这样的母亲的教导,使得书成了郁达夫珍视一生的挚友,他的“绝交流谷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的诗句,正是他执着于淘书藏书读书的真实写照。他的淘书之痴迷,藏书之丰富,读书之广博,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几乎是首屈一指的。书读万卷,腹内墨水也沉淀得厚实稳重。在郁达夫与孙荃见面之后,书信往来愈加频繁,郁达夫的才气和夫人在诗作上的才华一拍即合;成家之后,郁达夫还亲手楷书影格教孙荃书法。
郁达夫对书的热爱也影响了妻子,郁达夫不在家时,妻子也继续用这书香濡养着孩子。据郁黎民回忆,母亲对孩子的读书管教也十分严厉:一放学回家,就先要去她那里报到,做完了作业就要看儿童画报;即使是要四处奔波逃难的抗日战争时期,孙荃也会随身携带《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书籍,并要求孩子们“读一篇,背一篇”;她还指导孩子们办了一个名为《零碎》的刊物,三个小孩轮流当责任编辑,每期每人都要写几篇文章,可以是日记、故事、小小说、散文,甚至是一张画的形式,这无形之中培养了孩子们通过背诵书籍储存知识、丰富情感,运用自由创作表达想法、锤炼思想的能力。
郁黎民现在已经四世同堂,儿子及以下的两代子孙,都由她亲自教育。大儿子邹诚深有体会,他3岁时就由父母教授古典诗词和小说,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那个时候学的;郁黎民的玄孙也依然由她亲自教习古典诗词,郁氏的书香家风在不断传承下去……
细微的父爱是家风的基源
郁达夫是投向20世纪初期文坛的一块巨石,其“哀怨”“呻吟”的文风开拓了一种“另类风格”。他天性的忧郁,情绪的敏感,时代的汹涌动荡等一系列原因,使其与家人是聚少离多,无以有意去涵养亘久家风,其丰富的情感经历导致家庭关系也不似普通家庭一般简单……尽管这样,郁达夫付出的细微的父爱,仍足以抚慰风雨飘摇下的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郁黎民,郁达夫先生与孙荃的长女,现在已过鲐背之年的她,依旧保持着每天读书读报的好习惯。她目光专注,思路清晰,书纸上的人生经历从她口中道出,内容虽同,却有活灵活现的生趣。
郁飞,郁达夫先生和王映霞的儿子,著名翻译家,翻译出版了《海誓山盟》《拿破仑传》《马达哈丽》《变性人》等著作,他的《我在星洲三年》《我的父亲郁达夫》等,也为人所熟知。
窥一斑而见全豹,仅仅从郁达夫先生的这一儿一女身上,我们便能感受到郁家的家风。
郁黎民在外婆家生活了6年,直到上学时才回到母亲身边,而郁达夫多数时间人在外地,因此郁黎民对父亲的印象多源自外婆和母亲之口。据外婆和母亲所言,郁黎民出生的时候,母亲患有疟疾,无法用母乳喂养孩子,但当时当家的奶奶治家严厉,不允许媳妇请奶娘带孩子。万般无奈下,孙荃只好把小黎民寄养在一个奶娘家里,那个奶娘家里也有好几个孩子,无法给小黎民很好的照顾。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早晨,郁达夫从外地回来,到奶娘家看女儿。一进门,他发现小黎民冻得全身发紫,赤着身子号啕大哭,奶娘却像是没听见,在楼下自顾自地准备早餐。郁达夫什么也没有说,解开身上的皮袍,把小黎民紧紧地裹住,到弄口喊了一顶轿子,把女儿送到离城15千米以外的岳母家,并请岳母另请奶娘来哺育自己的女儿。这,就是郁黎民“最初感受到的父爱”。而在小黎民住在外婆和到母亲那儿去的这段时间里,每当郁达夫从外地回到富阳,都会带着弟弟熊儿(天民)来看她,这,是郁黎民“直接感受得到的父爱”。
然而,由于形势所迫,郁达夫不得不于1942年1月30日安排儿子郁飞回重庆。刚开始,他想把郁飞托付给西南联大的沈从文,又怕给沈家造成困难,最后就把儿子托付给了在重庆任行政院秘书长的陈仪。郁达夫嘱咐说:“你到别人家,可别惹人厌啊!”语声哽咽。郁飞说:“当时谁都生死未卜,一个父亲对孩子所能想到的妥帖安置,莫过于此了吧。”
郁达夫萍踪浪迹,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孩子们成长,但他总把全部的真心投入到和儿女相处的每分每秒,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的滋养和教育。这些细微但不细小的爱,是郁达夫家风的基源。
热血爱国是家风精髓
郁黎民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他在1937年12月18日曾经写过‘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这样的句子。郁达夫是抗战烈士,这是他的光荣,也是我们做儿女的光荣”;郁飞则这样说:“父亲由于天生的气质和接受中西教育,加上处于近代中国风雷激荡的时代,造就了他成为一个主张抒发个性的启蒙作家,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和一个始终如一的爱国者。……他很爱国,对朋友也很热心……”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7年12月,日军攻陷杭州、富阳后,郁达夫七十多岁老母亲陆氏老夫人不愿做亡国奴,躲在夹墙中,除夕那天饿死于家乡的鹳山。噩耗传到福州已是1938年春初,国仇家恨,郁达夫悲恸欲绝,即在刘宅景屏轩设灵堂遥祭,并亲自书写:“无母何依,此仇必报”,悬挂于其母遗像旁。他决心化悲痛为力量,投入更广泛的全国性抗日洪流中去。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新加坡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49岁。
郁峻峰是郁达夫的孙子,他研究郁达夫已颇有建树,现在是富阳文联的秘书长。他告诉记者,在写《抗战中的郁达夫》一书的过程中,曾经多次为祖父的爱国情操所感动,夜不成寐。这一脉相承的爱国热血是家风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