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传承:淡泊以明志——潘天寿家风

发布时间:2019-08-30 16:43 来源: 《家庭教育》杂志

  家风素描

  他生于浙江宁海。父亲德才兼备,26岁时考取了秀才,被乡里人尊称为达品先生;母亲心灵手巧,喜剪纸绣花,他从小便从父母身上得到了最初的为人为艺的启蒙。他为人正直,生活节俭,体现了处世态度与文人气质的统一;他是现代中国画发展新阶段的旗帜;他的画,高风峻骨;他从不游戏笔墨,对艺术乃至任何事都十分严谨;他一生坚守中国绘画的根本,从传统中求自新,完美践行了中国画画体新格局;他继往开来,铸就了“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的雷婆头峰寿者的艺术形象和民族风骨。他,就是潘天寿。

   

  质朴家风铸就爱国英才

  潘天寿小时候读私塾,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底子,少年时代就考上了当时江南文科的最高学府——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自幼便酷爱绘画,冒着被老师打手心的风险也要在草纸上涂涂画画。在那个被西化的年代里,国画好像也是在夹缝中生存,但他依然画着、爱着。时势造英雄,他因国画而寂寞,也因国画而精彩!

  潘天寿是美术界公认的20世纪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肩的“四大家”之一。有一类艺术家,他们处于特殊的时代,特别是社会变革的时代,他们怀着一种强烈的抱负,用艺术表达一种文化取向。这类艺术家十分特殊,而潘天寿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的艺术家。潘天寿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艺术,而且上升到一个关乎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之上。其实对他自己而言,他是一个教育家,艺术只是副业,而教育才是他的本行。他是一个想要救国的知识分子,“进可推动社会革命,退可以治百世之学”,他选择“教育救国”,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把教育救国当成是最为根本的救国方式。而那时我们的民族血脉——国画一直被冷落,但也一直被潘天寿所守护着,今天我们所追崇的“匠心”,大致不过如此吧。环境是寂寞的,但潘天寿却从未停下对国画追求的脚步。时势造英雄,潘天寿属于在夹缝中生存并且有成就的伟人。

  幼年遭遇磨炼民族之魂

  潘天寿出生在浙江宁波宁海,薄有祖产,父亲潘秉璋被推举为冠庄乡董、乡长长达三十余年,并被推举为县参议员。母亲周氏聪敏贤惠,除操持家务外,会给幼年的潘天寿讲故事,教他背诗文、剪纸人、做灯笼。与父亲相比,潘天寿与母亲有着一种分外温馨的母子之情。但母亲在宁海农村反洋教的运动中,因惊吓而产后去世,这一年潘天寿才7岁。幼年的经历催生了他的早熟、寡言和独立的性格,列强欺凌所带来的家国劫难,埋下的民族自尊的情结,影响了他的一生。十二年后,潘天寿投考浙江第一师范,在政论考试中,他以母亲遭遇不幸的那场反洋教起义为背景,纵论时局,救国之心真切、感人肺腑,忧民之情凿凿,打动了考官,在一千二百多名考生中夺得第一。

  在艺术创作上,他不是一个形式主义的画家,但他在形式方面却又极其敏感,极其倾心勘磨,好像是天命所授,又好像是本能所驱使,形式在他手里,总是华丽灿烂,又总是承载着崭新的意义。从他的形式中,能够看到八大山人、石涛甚至于浙派画家的光彩,但神奇的是,他的画面能够给人一种毫不松懈的感觉,同时又有一种细腻的历史感,以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扑面而来。他是一位追溯中国传统的杰出画家,但他不会因为一己趣味、偏见和私心去挟制艺术史,他的胸怀博大而又精深。在20世纪的四大画家中,潘天寿的现存作品却是最少的。这主要是由于他几十年里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艺术教育中,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教育才是他的本行。在教学过程中,潘天寿思考最多的就是“中国美术教育如何走向现代”,他为此写的《中国绘画史》,至今依然是美术史上特别有教育意义的书。他在重庆创办了中国画系,在中国画系里将人物、花鸟、山水分科,改变了中国画系的素描基础教学。

  家风传唱奏响民族乐章

  潘天寿一直都在精神上引导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子女。潘秀兰,潘天寿的长女,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她的书法如同她父亲的个性一般铁骨铮铮,少有男儿可与其比肩。潘公凯,潘天寿的次子,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两所学院院长,现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等,身负多重重要身份。教育出如此优秀的一双儿女,也就不难感受到潘天寿所承继和营造的良好家风。他对物质的低要求、深邃的思想、发人深思的言辞谈吐,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底色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一直都深刻地影响着潘公凯以后的绘画创作道路。在潘公凯先生的记忆中,父亲在孩子的学业方面,完全采取放养的方式,因潘天寿非常强调个人天赋和拼搏,觉得外界的条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很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潘公凯对待女儿也是如此,只不过女儿潘晴从小就对画画有兴趣,后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艺术心理与艺术教育的博士学位。潘天寿的家族是一个艺术世家,每一代都用其不同的方式延续着整个家族的艺术气息,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但都为这个民族和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家族是书画世家,他们用艺术的手法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承担着大国文化的责任和希望。在整个潘家困厄于基本的生存条件时,潘家兄妹们依然义无反顾地将潘天寿的全部作品无偿捐献给国家,连同国家给予的二十五万奖金一起捐了出去。只因他曾说过他的作品全部都是民族的。

  百年巨匠潘天寿先生,一生守护着国画的血脉。显然,无论是中国画的教育体系,还是“一味霸悍”的力作,抑或是顶天立地的人格,潘天寿留给后人的远不止于此。他的艺术观念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和警示意义,他的艺术教育思想、他的主张、他的创造性、他的使命感与维护民族自尊的自觉性,都将代代相传!

标签:编辑:yuan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