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小小孩也会心事重重吗
丹丹是个性格开朗、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平时遇到不开心、不如意的事,张口就哭,哭完就忘,眼泪还挂在脸上,就笑呵呵地去玩了。外婆总说:“‘六月天,孩子脸’讲的就是我家丹丹呢。”可是,最近妈妈发现丹丹会为一件事难过很久,甚至在幼儿园闷闷不乐,回家也没有精神。难道5岁的孩子开始有心事了?丹丹会不会因此变成一个不快乐的人?
幼儿心事解密:关注幼儿情绪压力
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又哭又笑,情绪转变是那么容易。可是当孩子到了五六岁,一些情绪因素开始在孩子的心里沉淀,有些孩子表现出乐观开朗,而另一些孩子则常常郁郁寡欢,缩手缩脚……
丹丹父母的担心不无道理。大量的研究表明,消极情绪往往导致孩子呼吸加快,心跳加快,还可能出现拒食、偏食或过食现象。这些情绪压力,除了可能使孩子抵抗力下降,易患疾病以外,长期的消极情绪的影响更加严重,它不仅会引起孩子行为的改变,智力发展的迟缓,还可能积聚在孩子的体内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严重的还可能造成心理卫生问题。

一、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有心事?
1.先天因素影响了孩子消极心境的形成
之所以有一些孩子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并且难以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可能和一些先天的因素有关。比如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经常受到病痛的困扰,不能自由地参加活动,他可能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更加容易悲伤。另外,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有不同的气质类型,一些气质类型的孩子在注意力、情绪和活动的转换方面本来就比较困难。可能有些父母已经注意到自己的孩子或者邻家的孩子一哭起来就没有完。
先天的因素虽然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特征,但是这中间并不能画上等号。沉淀下来的情绪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乐观、活泼的孩子也是在和父母、教师以及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的。环境和教育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小大人”的压力促发孩子消极情绪产生
五六岁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的各个方面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家里很多事情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做了,他们还能对很多事情发表意见。但同时,他们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随着他们能力的发展,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也提高了,即将升入小学的他们有了很多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父母也不再任由他们随意地玩耍、欢笑和哭闹了。孩子不是小大人,五六岁的孩子虽然比以前有所成长,但还不能独自面对这么多的压力和问题。面对压力,有些孩子退缩了,开始学婴儿的行为,希望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有些孩子服从了,把各种不好的情绪都藏在了心里,自己闷闷不乐,只是在受不了的时候来一次爆发。
比如东东因为表演节目时没有做好,结果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原本以为可以得到台下妈妈的安慰,没想到妈妈一句:“我不喜欢这么大还哭的男孩!”把他吓住了,也许东东再也不敢在妈妈面前哭,但是这种恐惧和压力,恐怕会长久地阻碍和影响东东跟妈妈的交流。
二、成长心事对策
1.和睦的家庭是幼儿头顶上的蓝天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存环境,每个孩子身上无疑都会打上家庭的烙印。如果父母郁郁寡欢,那么很难想象他们能培养出乐天派的孩子;如果父母之间感情疏离甚至整天吵架,那么孩子会长期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可能还会体会到害怕和恐惧。而如果父母都乐观、开朗,感情融洽,那么孩子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五六岁的孩子虽然有了自己的同伴,不像以前一样黏着父母,但父母依然是他们倾诉和获得安全感的对象。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生活的环境,班级中有很多规则,同伴不会总让着自己,老师会提出许许多多的要求。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之后,幼儿在家庭中与父母的交流能让他放松下来,倾诉一天的不愉快,重温一天的快乐,在父母的理解中获得良好的心境。
2.和孩子一起面对
五六岁幼儿面对巨大的成长压力,能力和要求之间总是会存在差距,让他们受到挫折的事情经常有可能发生,难过、愤怒、焦虑、哭泣都可能是常有的事情。当孩子们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安慰。就像大禹治水用疏而不用堵一样,孩子的情绪在和父母的交流以及得到理解的时候疏导出来,心中的乌云得以驱散,重新获得一片蓝天。
平静的心态有利于思考,贴近的心灵有助于教导,在孩子得到安慰之后,再和他们一起来分析,更有利于孩子接受。如果孩子的能力不够,遇到挫折,可以和孩子一起操作,帮助和支持孩子继续努力;如果孩子遇到害怕的事情,父母的坚强和抚慰是治疗的良药;如果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遭受拒绝,父母的鼓励和帮助能给他们继续和同伴交往的勇气。携着孩子的手和他一起面对,帮助他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教给他一些必要的技能,直到他能够独立地完成,这就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