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养育:为什么大宝和二宝的差异如此之大
随着二孩家庭逐渐增多,经常听家长聊起这么一个话题:我家大宝那时候可好带了,都不用怎么操心,整天乐呵呵的,适应能力也强。现在这个二宝怎么这么难弄,吃奶睡觉都成问题,还动不动发脾气。也有一些二孩家庭正好相反,老大胆小怯懦,适应性差,但在家里又脾气很大,倔得很。而老二呢,适应性强、反应温和,带起来相当省心。

我也有两个女儿,两个娃的特点属于后者的情况,也就是老大难带老二好带。或许有人说“大宝照书养、二宝当猪养”,第一个养得太精细,家长关注太多,所以问题反而多。随着经验的积累,到第二个娃的时候,我们变得相对从容,所以孩子的问题也比较少。我承认或许我们在对待两宝的教养上有些许差异,但同样的爸妈,尤其是面对年龄差不多的两娃,不至于造成这样巨大的不同。各位二孩的爸妈,如果有心回忆一下,你会发现这些差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出现了。
举个例子,我记得有一个名人生产之后,在微博上骄傲地跟大家分享女儿多么健康、哭得多么响亮。我生大宝的时候也有类似的骄傲,但是当夜深人静我家大宝的哭声传遍整个产房之后,我就没觉得这么好了。更不用提大宝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每次带出去都一哭成名的光辉业绩。所以,当二宝出生后,虽然个子比姐姐还要大(荣登当时产科头号巨婴),但是哭声却很细小。我就暗自窃喜,终于碰到一个不这么难搞的了。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大宝和二宝的差异有一部分归结为天性。天性,学名叫“气质”(temperament),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区别于他人的行为规律。
虽然发展心理学家在努力探索儿童各方面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我们发现,孩子越小,他的表现就越五花八门,即使是在同一场景面对同一事物。比方说,有些孩子在月子里作息就很有规律,但有些好几个月了还是夜哭郎。好学的宝爸宝妈知道,这就是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前者是容易型的宝宝,后者是困难型的宝宝。
如果你有心去翻任何一本儿童心理学的教科书,你会发现类似的介绍。托马斯Thomas和凯斯Chess (1977年)开展了著名的纽约纵向追踪研究,他们基于对婴儿父母的访谈,及之后的学校观察、教师访谈,将儿童气质特点分为活动水平、规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阈限、反应强度等九个维度,并根据儿童在这些维度上不同的行为表现将儿童分为三种类型:容易型、困难型和慢热型。其中有40%左右的儿童是容易型,10%左右的儿童是困难型,15%左右的儿童是慢热型,还有部分是混合型。具有不同气质特点的孩子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不同,我前面谈到的大小宝哭声响亮程度的差异就是反应强度上的一个例子。
如果从气质角度来看的话,那么我家大宝的气质特点偏困难型,而二宝的气质特点偏容易型。再分享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在微信上分享了一条有关我家大宝在地铁站撒泼打滚的场景。很多好友都来发表评论,甚至不乏点赞者,言下之意是:“你这个所谓的专家也碰到麻烦了,哈哈,看你怎么办?”但是其中有一个好友认真地跟我分析:“如果我的女儿也这样撒泼打滚,我肯定要有所作为,绝不能就只是在边上蹲着闷声不响。”然后她继续说,“我家女儿从来不会出现这样的歇斯底里。”重点来了,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很多父母在这样的比较下都自惭形秽:我的娃比不上别人家的,是我教养的失败;都怪之前爷爷奶奶太纵容他了;都怪我没有坚持立场……按照这样的逻辑下去,你会变得越来越自责、越来越难受。当你只有一个娃的时候,你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当你有了二宝,有了差异的比较,你会发现这不全是你的问题,这就是娃的天性。
再举一个我家大小宝的例子。有一次我带大宝(4岁半)和二宝(1岁半)从海边玩好回酒店,两娃都有点累了,这时候外婆试图劝说两个“泥娃娃”先好好洗个澡再休息。大宝就各种忸怩,刚开始不愿意淋浴,后来又提出只要擦身即可,更不用提洗头了,最后当然是以我直接给歇斯底里的娃强制执行洗澡为结束。而二宝被外婆一把拎到淋浴房,直接用莲蓬头从头到脚地冲,她只是叫了一声,用小手抹抹脸上的水渍,然后出浴。可见两娃在反应阈限上的天差地别。
大宝和二宝为什么会在气质特点上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这方面的研究正在开展,但有一部分数据可以发现,这与父母本身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虽然我还没有发现直接的实证证据,但很有可能大小宝的差异是因为遗传了父母的不同特点。比如我家大宝偏敏感、偏抑制,这一点和我先生的内向特点如出一辙。而二宝就比较温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比较快,这与我大大咧咧的风格很像。所以,我先生经常跟我开玩笑说:“你就是把大宝的毛病都归结为我,二宝的优点都遗传自你。”这样推论的好处是,我不会给自己背负太多的教养压力。
当然,如果完全归结为天性,那似乎又过于宿命。我们要做的是客观了解孩子的天性,然后学会淡定。打个比方,孩子持续发着40°C的高烧,很多家长都一次次地跑医院。我有一个医生朋友,她就淡定地给孩子验血确定感染类型,然后吃药,然后等待。但我们很多人做不到这样的淡定,为什么?因为我们在这方面的无知,或者至少是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了解孩子的天性特点,了解不同天性特点的发展规律,你也会变得相对淡定,也不会再轻易地责怪自己或者埋怨老人。所以,当你面对截然不同的大小宝时,试着客观地考察一下他们的气质特点,或许你对他们会有新的认识。而这种新的认识,可能会引发你对自己教养行为的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