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养育:妈妈,妹妹推我

发布时间:2019-12-04 17:21 来源: 《家庭教育》杂志

  一个朋友跟我讲过她儿子小A的一个让她十分头痛的问题。小A,一个接近6岁的小男孩,注意力、表达力各方面都很不错,但他每次看到别人玩玩具,就会跑过去二话不说便拿。当然他不一定能够轻易得手,不能得手就会跟同伴发生冲突。这位朋友跟儿子讲过无数遍,要先征得对方同意才能拿别人的玩具,也给儿子支招让他拿自己的玩具跟别人交换,但是效果甚微,她因此非常苦恼。

    

  另一个是在我家里经常上演的例子,5岁的姐姐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2岁的妹妹从背后突袭,一把把姐姐推倒在地,自己爬上了秋千。“这是我先坐上的!”“妈妈,妹妹推我!”……姐姐对妹妹的抱怨和指责不绝于耳。更有趣的是,妹妹也会学着姐姐的口吻,来跟我“告状”,“告状”的内容是“妈妈,妹妹推我!”

  抢玩具、打人是幼儿之间经常发生的冲突。在年龄相隔较近的二孩家庭,这样的打闹场景更是稀松平常。除了特别严重的暴力事件,一般的小打小闹也没什么大不了。所以面对姐姐妹妹的冲突,我一般就是简单地了解一下情况,安慰一下,然后让她们自行解决。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总喜欢打人、抢玩具?在这里不展开讨论家庭教养等环境因素,我们重点说一说个体因素。

  比如上文提到的小A,他是不是社交技能上存在问题?这个猜测立马得到他妈妈的否认。他妈妈觉得,小A平时跟小朋友比较玩得来,而且能说会道。那为什么小A还会犯随意抢玩具这样的错误呢?想象一下,小A为什么要抢玩具,妹妹为什么要推姐姐,当时在他们的眼里究竟有什么?有那些同伴吗?显然没有,他们的关注点主要在玩具或者秋千上。那么,为什么他们会自动屏蔽他人,如同探照灯一样直击焦点?这就是趋近(特点为活泼开朗大胆,与抑制相对)气质类型孩子的特点。具有这类特点的孩子,往往喜欢猎奇,把注意力都投放到想要的东西上,甚至会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不顾一切。其实这样的趋近特点在他们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就有显现。我们的研究发现,4个月时被评估为趋近型的婴儿,当他们长到9个月时,面对新颖的玩具会表现出更多伸手去抓、去碰等趋近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这种乐于探索的行为特点会进一步驱使他们去追逐想要的东西,这时候如果出现“挡道”的同伴,且他们又无法调节自身的冲动,就可能会表现出上文所提及的攻击、破坏等行为。

  为什么有些儿童会出现较多的攻击、破坏等行为?我们再来谈一谈上一段提到的探照灯和注意焦点的说法。大千世界,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信息映入你的眼帘。但是为什么你只注意到了一小部分信息,而忽略了大多数信息?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每个人因为带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关注的内容也可能截然不同。这种注意偏向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举个例子,小明回到教室,发现自己刚才辛苦画的图画掉在地上弄脏了,旁边站着他的同学小王。面对这个情景,你做何解释?是小王干的?未必。事实上这是一个模糊的情景,需要更多信息才能推论。但是有些孩子,比如这里的小明,不分青红皂白,立即对小王进行攻击,并喊着:“都是你弄坏了我的画!”这就是敌意偏向,小明只是截取了部分信息,并把它们无限放大。

  除了敌意偏向,我们还做了一个有关天性与教养的追踪研究。儿童从3岁开始来到我们的研究中心,跟我们的研究员玩各种游戏,目的是考察他们的天性发展特点以及对于后期发展的影响。追踪这批孩子到5岁时,我们再一次邀请他们来到研究中心,一对一地跟他们玩一个很简单的注意力游戏,大致要求就是让他根据屏幕上小方块的位置按键反应。在反应之前,会出现两种类型的线索提示。研究者告诉儿童,看到“+”号(奖励线索)的时候如果能够按得又好又快,就会得到10分,否则不得分;看到“-”号(惩罚线索)的时候如果按得又好又快,就会失去0分,否则会失去10分。结果发现,有些孩子对于奖励线索特别敏感,另一些则对惩罚线索较为敏感。有趣的是,我们发现,那些对惩罚线索不那么敏感且之前被评定为趋近气质类型的儿童,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往往报告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攻击、破坏等行为。也就是说,那些一看到新奇的东西就两眼放光,又不怎么关注警示信息的孩子,很容易作出打人、抢玩具等行为。再回到我们一开始就讨论的两个例子中,小A和我家妹妹做出这样的行为也就解释得通了。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对于儿童尤其是趋近气质特点的儿童,强调事情的后果,做错事情给予一定的惩罚还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前提是惩罚要明了,与错误有直接的联系。这样可以给这类儿童一定的约束和警示,他们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冲动。

标签:编辑:yuan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