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聚焦:劳动节,让孩子爱上劳动

发布时间:2020-05-09 15:15 来源: 《家庭教育》

  一、 “妈妈,什么是劳动节?”——把握,节日契机

  “五一节假期,我们去哪儿玩呢?”(当前,疫情得到控制,虽然不推荐跨省旅游,但去家附近的青山秀水游玩还是非常适合的。)在五一假期前,家长不妨会把这个“幸福的问题”抛向孩子,而孩子在思考他的“行程答案”时,也许会把问题抛还给家长:“妈妈,为什么五一要放假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是和四月的清明节一样的节日吗?”

  当孩子产生疑问时,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良机,而节日,更是对孩子教育的良好契机,每一个不同的节日,往往都蕴含不同的故事,独特的历史,以及与众不同的价值……而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孩子,所以,在节日里,我们不妨将节日的来由用故事的形式娓娓说与孩子听。就像在清明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一个追思故人,表达思念之情的节日;同样地,在劳动节,我们也可以让孩子知道,这是一个劳动者争取到合法权益的日子。劳动是一件辛苦的事,但劳动也是一件幸福的事,让孩子懂得“有劳才有得”。

  知识链接:

  五一国际劳动节

  又称“国际劳动节”、“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起源于1886年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

  二、“妈妈,我也要劳动!”——鼓励,孩子的积极性

  “妈妈,既然劳动那么光荣,我也要劳动!”小小的孩子,在听到了关于劳动节和劳动的“光荣历史”后,总是跃跃欲试。“好,那我们就从宝贝会的劳动开始,来个劳动大比拼,看看宝贝的劳动实力!”

  当孩子有了劳动的积极性,并提出“我也要劳动”的意愿时,家长又该如何把握此契机,让孩子从偶然的突发奇想中“固定成型”,养成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呢?

  1.我有一把漂亮的小水壶——合适的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孩子的劳动工具,家长也应为其事先准备。一方面,一把漂亮的小水壶能在劳动之初“保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适宜的劳动工具既解决了家长担心的安全卫生问题,又能很好地保证幼儿劳动任务的完成。建议家长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劳动工具,劳动工具的大小要与幼儿的身体结构相符,方便幼儿操作,如,种植用的小水壶、小铲子,清洁用的小抹布、小拖把等等。

  2.我爱劳动乐趣多——与游戏结合

  在孩子对劳动产生兴趣之初,家长应考虑自己给孩子安排的劳动任务是否难度适中,时间适合,凭孩子的能力能不能完成。“因势利导,不予强迫”是让孩子持之以恒热爱劳动的总原则。我们可和孩子一起劳动,在劳动时加入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元素,让劳动变得趣味盎然。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边扫地,一边编一个“灰尘灰尘去哪里”的儿歌;也可以边劳动边给孩子讲解有关的知识,如剥豆时讲讲大豆的营养价值,洗手帕时谈谈肥皂的妙用。这样,劳动就不再单调、乏味,而成了好玩、有趣,又能坚持到底的开心事。

  知识链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幼儿“自我劳动”的相关要求

  3—4岁

  1.在提醒下,饭前便后能洗手。

  2.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

  3.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4—5岁

  1.饭前便后能主动洗手,方法正确。

  2.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

  3.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5—6岁

  1.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

  2.会自己系鞋带。

  3.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三、“妈妈,看,我会做很多事情”——提升,自主精神

  “妈妈,今天幼儿园选小小值日生,我被选上啦!因为我扫地扫得又快又干净!”小小的孩子在家务劳动的锻炼中,提升的不仅是劳动技能,还有因此带来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对孩子而言,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不仅关涉到日后自我生活的劳动技能,更是对孩子自信心、自主精神的一种培养。当他会自己穿脱衣物、会帮着爸爸妈妈扫地抹桌子、来了客人会盛饭甚至洗碗时,他的心也在欢欣鼓舞着:这些,原来都不难,只要我努力,都能做好!这样的自主精神和独立意识,便是热爱劳动为孩子带来的附加值,更是让孩子受益一生、至关重要的人生品质。

  温馨提醒

  为了调动孩子的劳动积极性,不少家长会把金钱或玩具作为对孩子劳动的奖励。短期来看,这种做法是有效的,但长此以往,孩子劳动的目的会变质,家长培养的就不再是孩子劳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而是对物质奖励的渴望。因此,建议家长在培养孩子劳动习惯时,慎用物质奖励。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