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聚焦:幼儿时期的职业教育:生命力与生活经验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的生涯辅导、生涯规划、职业训练等推进,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也开始相关尝试。事实上,20世纪50、60年代后出现的职业生涯理论,均指出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幼儿阶段也是职业生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时期。目前,在欧美很多发达国家都有相对系统、完备的生涯教育体系,涵盖从幼儿至大学不同的生命阶段。那么,就幼儿阶段而言,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何在?幼儿时期的职业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有哪些影响?父母们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又当如何做才好呢?
一、幼儿时期职业教育的内涵:在幻想中启蒙
著名的舒伯“生涯彩虹理论”、金斯伯格的“生涯发展三阶段”理论等都指出,幼儿时期是职业的“幻想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儿童,对大千世界、特别是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充满好奇、觉得好玩。这时的“职业”需求纯碎出于兴趣爱好,只是一种成人角色的模仿、体验与自我满足,丝毫不会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幼儿实现职业“幻想”最直接、最简单的途径就是——角色扮演。家有幼儿的父母应该对这类游戏再熟悉不过了,而且还常常被孩子要求扮演“配角”。比如,孩子当医生,你就得装病人;孩子是护士,你就得让她(或他)给你打针;孩子是警察,你就得变小偷;孩子是超市收银员,你就是购物狂;孩子是工程师,你就是Robot(机器人)……总之,在孩子的角色扮演中,他们是无所不能的职霸,只要他们想做就统统不在话下。因此,对于处在“幻想期”的幼儿,最好的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各种角色游戏满足其幻想,让他们在幻想实现的过程中体验各种职业角色、启蒙他们对职业及其角色的认识与感知。
以美国、新西兰和日本为例,可以进一步看到幼儿时期职业教育的内涵,即协助幼儿觉察生涯、对生活和职业形成初步感知、培养个性与劳动意识。比如,美国是最早开展生涯教育的国家,它所开展的“K—12生涯教育实践模式”,就将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生涯教育划分为生涯觉察、生涯探索、生涯准备三个阶段。在新西兰的幼儿园活动区,投入了很多和生活、职业相关的物品,如电磁炉、电锯、锤子等,通过日常教育活动的实施让幼儿发现自身的兴趣并对生活和职业形成初步的感知。日本也是个很重视生涯发展与教育的国家,他们比较注重培养幼儿的个性、对自我的认知及自主选择的能力,他们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为认识未来不断变动的职业道路奠定基础。
二、幼儿时期职业启蒙对毕生发展的意义:在经验中提升生命力
任何教育都必须尊重孩子成长需要和成熟度,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对于年幼的孩童而言,谈具体的职业尚很遥远,未来有着多种可能性。那么,这个时期的职业启蒙教育,其核心应放在那里呢?当前关于职业生涯的理论早已超越了“职业”的狭义概念,并非只是“一份工作”(work或者job)那么简单,而是包含了“生涯——一生的职业发展”(career),乃至“使命、召命——即内在天赋与社会需求的完美匹配”(vocation)。因此,在生涯教育领域所倡导的是“三生”教育,即生命、生活和生涯(life and career education)。特别是对于幼儿,更应将职业启蒙教育聚焦其生命成长。
或者可以这样说,幼儿时期的职业教育,其最重要的不是让孩童寻找未来的职业方向,习得某种具体的职业能力,而是培育幼童内在的生命力;其根本目标就是通过有关的角色体验、观察模仿、模拟活动等给予儿童早期的社会经验,促进其身(身体)、心(心理)、社(社会关系和社会能力)、灵(精神与修养)整个生命的健康成长。比如,美国将幼儿的职业教育目标定在“从小提供认识职业世界、做好职业准备的良好环境,以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新西兰的幼儿阶段的职业教育目标分为5个,分别是身心健康、归属感、沟通技能、学习参与和探索世界;日本则围绕劳动观、职业观的四个方面给予引导,即人际关系的形成能力(自己与他人的相互理解、交流能力) 、 信息活用能力、对将来的设计能力、计划与决定的能力。
尽管幼儿时期的职业角色体验,与真实的职业训练相距甚远。但其对于孩童的生命力、乃至未来的职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协助幼儿认识自我、探索自我,促进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幼儿时期正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孩童需要通过各种角色的探索来形成关于“我”的各种想法和观念,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性别的、社会的等等。职业角色的了解、探索和扮演,满足了孩童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在各种尝试中孩童不断丰富着关于“我”的概念,诸如:“我可以”、“我行”、“我是”、“我有”、“我应该”、“我的兴趣”、“我的能力”、“我的需要”……
案例
在“医院”的门诊室里,几个小女孩穿上了白大褂,变身“白衣天使”,前来“就诊”的小朋友坐在桌前,接受检查。别看医生年龄小,检查环节可都不少,测体温、量心跳动作有模有样;在“马路”上,小朋友穿着警服,来来回回地巡逻,维护社会治安,保证交通顺畅;在烘培屋,小朋友们系上围裙,戴上厨帽,变身小厨师。从孩子们花一样的笑容中,老师们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快乐。幸福大剧场是一个锻炼孩子、展示自我的平台,只见一个个穿着靓丽服装的小模特,自信满满地在T台上摆出各种姿势,之前的各种“小娇羞”在这里统统都不见了,迎来的是充满阳光和活力的小模特。还有我们居家型绘本馆,温馨的装潢设计,让孩子们仿佛置身家中。他们有的席地而坐,有的窝在舒服的大沙发上,认真地品读每一本喜爱的图书,沉浸在故事的世界。
(浙江省诸暨实验幼儿园 张婷君老师记录)
第二,儿时的经验和兴趣对于成年后的职业有着潜在的影响力。比如,有的孩子对工程师很着迷,就喜欢拆拆装装、拼拼搭搭,这些活动不仅激发孩童探索科学技术,而且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就是工程师的幻想。一旦条件允许,这些童年的“小种子”很可能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有研究证实,那些儿时更多参与科技活动、有更多相关经验的孩子,成年后的科学素养更高,也更可能成为科技人才。
案例
孩子对隧道的施工感兴趣,他问道:“爸爸,隧道是不是用铁锹挖的,里面的泥土是不是一铲一铲挖出来的,上面的土会不会掉下来呀?”看来孩子已经对隧道施工有了自己的思考。于是我给他讲到了盾构机:“隧道施工不是铁锹挖的哟,是用一个圆柱状大铁块,重有500吨呢,它叫盾构机。盾构机最前面有一个刀盘,里面有很多刀,盾构机一转,刀就把土切割下来,土就到了土仓,螺旋机就把土转到皮带上,再通过皮带运到土箱里面,用电瓶车把土箱拉出吊上来,并用车运走;前面还有一个螺旋臂将6块管片拼装起来,就成了一个圆隧道,隧道下面铺钢轨,就可以跑轨道车了。”第二天,带他到了施工现场,此时盾构机正干得热火朝天,他一边看一边问,我给他一一详细解答。
(江苏省桐芳苑中心托儿所 周周爸爸记录)
三、父母在幼儿职业启蒙中的角色:重要的他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角色或身份(identity)获得的主要方式有二:其一,经验习得,即从自己的多种经历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发展与确立;其二,榜样学习,即对通过模仿已有的社会角色而发展确立。父母通常是这种既定角色中的重要选择,即影响孩童角色的“重要的他人”。当然,这个“重要的他人”也可能是父母的朋友、亲戚、孩子的老师等等。就父母而言,对于“幻想期”的幼儿如何做才是适合的呢?
第一,善待孩子的游戏幻想。虽然幼儿的职业探索纯属好奇的“幻想”,他们根据自己对某种职业的观察和想象建构职业角色,并利用各种奇奇怪怪的玩具或道具加以充实,甚至可能损坏或拆损某些物品;但是对于角色中的幼儿而言,他们是“认真”的、“投入”的,完全“角色化”的。因此,被邀请“入戏”的父母们也请认真做好配角,耐心地去配合主角完成各种尝试。当然,如果你对角色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可以直接和孩子交流、探讨,这样不仅让孩子觉得你很重视他们的“游戏”,而且也能恰到好处地引导孩子对职业角色的正确认识。不过,如果孩子执意坚持无边幻想,不想修改角色或剧情,也请尊重孩子的意见,毕竟这是孩子的幻想历程,你只要带着兴趣做个完美配角就好。等日后有机会更多接触那个真实的角色,孩子会自动纠偏和完善剧本的。
特别提示
如果孩子在模仿某些角色的时候不慎惹出麻烦,那么父母当区别对待:对于只因不小心而损坏的物品,可以请孩子用某种方式来补偿,以培养“负责任”的品质,比如道歉、做家务、用零用钱弥补、学着修复;对于可能存在一定风险隐患的,则一定要教会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或者严肃地划出游戏界限,让孩子明白危险与学会守则,比如某些电器装置或厨房设施。重要的是,既给予孩子主动尝试、积极体验的空间,也培养孩子负责任、守规则的意识与能力。而这些恰恰是未来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生命品质。
第二,重视自身职业角色对孩子的影响。父母,不仅是孩子的亲密家人、孩子生活和情感的依靠;也是带有各种社会角色的职业者,是孩子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和探索职业的桥梁。父母对工作的态度、评价及投入,是孩子身边最直接的职业榜样。如果父母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高,在家里总是饶有趣味地与孩子交流,甚至带孩子走入自己的工作单位,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职业特点和同事朋友,那当是最便利而直接的职业启蒙。很多国家将“带孩子上一天班”作为儿童职业启蒙的重要环节,很好地将父母的社会身份融入到孩子的生涯教育中。尽管对于年幼的儿童而言,不一定完全理解父母的职业特点或所需要的技能,但却可以看到家、学校以外的真实世界,很可能就此打开了他或她的职业梦想呢。
第三,利用身边资源拓展孩子的“职业空间”。最常见的莫过于“机会教育”和“朋友圈”啦,前者是利用外出、就餐、坐车、上学、旅游,等等生活机会来丰富孩子的职业视野,让孩子观察不同的职业者,然后再与孩子交流所见所感;同时,可以带孩子参与适龄的职业体验活动、参观不同的职业场所等,丰富孩子的职业认识和体验。至于“朋友圈”,当然更是一个职业宝藏。父母的亲戚、朋友、同事,都可以成为孩子的职业启蒙者。当你带孩子去会“朋友圈”的时候,完全可以请孩子访问朋友,包括他们的工作、经历、故事、家庭等等,不仅拓展了孩子的生涯视野,更是给孩子了一个锻炼与人沟通、提升社会能力的好机会。而且,也赋予了孩子更重要的陪同角色——小记者,而不单单只是问候“叔叔阿姨好”。相信你这样一激发,孩子会很乐意融入你的“朋友圈”的,也会很主动地与叔叔阿姨们问候的。
第四,觉察职业偏见或功利心态。随着对职业教育和生涯辅导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对孩子的职业启蒙。这一方面确实可能引导孩子的兴趣、能力及梦想,对孩子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潜在影响;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孩子的发展阶段,警惕职业启蒙教育走向“功利化”或“功能化”——成为另一个束缚孩子“天性”发展的限制。比如,有的父母在看到孩子选择当“护士”而不是“医生”时会觉得“没面子”或“没出息”。而事实上,这个时期孩童对某种角色的偏好,并不一定意味着对某种职业的青睐,而是与她/他这个时期接触最多、或给她/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个人”有关。比如,4岁左右的孩子多有感冒、发烧、打针或吃药等就医经历,因此“看病”游戏是他们非常喜欢的。而且很多都选择做会打针的“护士”,女孩尤甚,这更多是因为他们对医生的体验较少、觉得不好玩或“戏”太少,以一个孩子的话说“医生就只会问几句,而护士阿姨会量体温、送药、打针、逗我玩”,这就是孩童世界的选择!另外,父母们也要警醒自己选择中的偏见与盲点。比如,即使是对于男孩子,也不仅仅局限于汽车、建筑、警察、消防员等行业;对于女孩子,也不只是提供芭比、餐具、厨房或者花园等玩具。
总之,对于年幼的孩童而言,和职业相关的绘本或者各种启蒙教育,只是协助孩子更多地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当他们随着年龄越多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时候,自然会有属于他们的生涯规划。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爱他们和给予他们丰富的生活体验,提升他们热爱生活、乐于尝试、敢于负责、懂得界限等内在的生命力,这些就是最好的职业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