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聚焦:宝宝入园,家长要做哪些心理准备

发布时间:2020-08-03 15:52 来源: 《家庭教育》

   心理准备(一)错过上托班,不会影响宝宝发展

  文文和嘉嘉2岁时,嘉嘉上了托班,文文的奶奶觉得孩子太小,没同意入托。一年后,3岁的文文和嘉嘉一起外出时,文文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弱一些,陌生人以为文文比嘉嘉小。文文妈心里可酸了,她觉得嘉嘉入托后进步大,便有点儿后悔:文文还能赶上嘉嘉吗?可文文在家里得到更多的关爱,难道对她的发展没有好处吗?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区别是,前者是集体教育和制度化生活,后者是个性教育和随意性生活。对幼儿发展来说,孩子在这两个环境中都会习得一些优点,也会习得一些缺点。因此,孩子从幼儿园带回家庭的不适宜行为,家长要帮孩子纠正;从家庭带到幼儿园的不适宜行为,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克服,因为孩子在不同环境要遵循不同的游戏规则。当然,孩子在园获得的好行为和好习惯,家长要让他在家庭中继续得到巩固。

  如果家中有人照看,3岁前的宝宝更适合选择家庭教育,以下三个因素可确保宝宝在家也能得到较好发展:

  1.看护人重视早期教育,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既给孩子安全和自由,又让孩子有规则意识;能安排孩子户外活动,与大自然亲近。

  2.居住区域有比较适宜的群体,使孩子能与同龄伙伴交往。

  3.家庭气氛和睦。

  心理准备(二)分离焦虑也有积极意义

  宣宣在日本出生,她3个月后就进了当地幼儿园。国情不同,我国收托2岁以下儿童的幼儿园很少。随着双职工父母增多,50%的日本幼儿园可收托半岁前的宝宝。每天早上8点妈妈把宣宣送去幼儿园,晚上6点接回。刚开始,妈妈非常担心:这么弱小的生命,妈妈以外的人能照顾好她吗?但宣宣妈配合幼儿园要求,每天记录孩子在家的情况。现在,宣宣随妈妈回国后上北京的幼儿园,她脸上笑容灿烂,自理能力强,既爱爸妈,又不黏着爸妈,与老师和小朋友相处非常融洽。同龄宝宝的父母很惊讶:宝宝过早离开妈妈入园,难道没给她留下心理阴影?

  虽然国情差异很大,但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有共性的。分离焦虑程度与孩子的依恋发展阶段密切相关。3个月前的宝宝处于无差异的依恋阶段,只要身体舒服,谁抱走他,他都不会产生分离焦虑。3~6个月的宝宝处于有差别的依恋发展阶段,他可以区分熟人和生人了,拒绝一面之交的不速之客,但对熟人都接受:妈妈走了,爸爸也行;爸爸走了,奶奶、阿姨都行;如果是老师,只要混上几天脸熟,宝宝很快就把他纳入熟人圈,妈妈走了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分离焦虑。此后,宝宝处于依恋关系单一化阶段,并在2岁达到高峰,即宝宝只愿意找跟自己关系最近的人,并对他产生强烈依恋,这个人离开,宝宝马上会丧失安全感。交给老师?不行!“妈妈哪儿去了?她一定是不要我了!”宝宝就是这么错误地判断的,因此此时他的分离焦虑最厉害。接近3岁时,宝宝开始有能力把依恋对象伙伴化,能够暂时容忍与妈妈分离,知道她走了还会回来。3岁幼儿对分离现象的正确判断和适应能力更强,入园分离之“痛”明显减轻。

  避免分离焦虑过度

  分离焦虑症作为一种暂时的情绪障碍,一两岁幼儿都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2岁入托的宝宝,由于是分离焦虑高峰期,他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都会出现症状,例如感冒、腹泻、食欲缺乏、烦躁不安、做噩梦、讲梦话、心悸多汗等。此外,它对幼儿心理也会有影响。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严重的分离焦虑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所以,家长和幼儿园都要避免宝宝过度的分离焦虑,比如入托宝宝焦虑时间过长,出现较为明显的生理症状,须暂时请假回家,安抚孩子的情绪。

  适度的分离焦虑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里程碑

  目前,我国幼教机构正好在儿童分离焦虑最敏感的时期(2岁)对宝宝提供日托服务,此时宝宝负面情绪最多,家长自然忧虑重重,担心分离焦虑给宝宝留下心理阴影。其实,家长应了解分离焦虑也有积极意义,只要能调整心情,宝宝的分离焦虑很快会“雨过天晴”。

  1.自我保护动能。宝宝对陌生人和环境一旦感到不安全,就会产生分离焦虑。此时,他的哭闹是在向家长发信号:“快来保护我!”

  2.智力发展的标志。产生分离焦虑说明孩子已经能区分熟人和生人,能把熟悉的地方和陌生的地方区分开来,这是他的智慧和社会性继续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孩子到3岁还不能产生分离焦虑,说明他可能有心理障碍,如自闭症等。

  孩子入园自然要经受分离焦虑,妈妈随之产生“教育焦虑”,可就在这母子双双焦虑的“阵痛”中,宝宝必然会进步,妈妈将会更成熟,适度分离焦虑给亲子共同成长带来契机。事实上,2岁后,幼儿已开始具备依恋对象伙伴化的基础,妈妈要主动引导和培养宝宝对他人产生信任和安全感,不要故意“煽情”,以免强化宝宝和妈妈依依不舍的情绪。

  心理准备(三)学会弥补孩子入园后亲子相处时间太少的遗憾

  梅梅是护士,儿子入园后,她因为要值夜班,和宝宝相处的时间明显减少,在宝宝最需要妈妈照顾时,妈妈却因职业特点不能常陪宝宝。梅梅想到这些就无法安心工作,怎样才能弥补孩子入园后亲子相处时间太少的遗憾呢?

  不少父母因职业、学习等情况,比如导游、公安民警、医护人员、进修读博等,与入园后的宝宝相处时间减少。建议父母与老师配合,帮助宝宝爱园、爱老师;此外,父母要尊重老师和其他照料人教养宝宝的方式和风格,共同把宝宝养育得健康快乐。这是弥补亲子相处时间少的遗憾的最根本的态度和做法。

  有遗憾心理的父母往往觉得对不住宝宝,所以特别渴望有机会能好好补偿,往往会争取不让孩子掉一滴眼泪、噘一次小嘴,更不让孩子受一点儿委屈。于是,父母便迁就宝宝,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助长宝宝的任性倾向,为其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埋下伏笔,这样补偿遗憾将会酿成真正的遗憾!

  父母可换个角度思考,遗憾并不都是消极的,和宝宝相处时间少的父母,对宝宝的情感会更细腻、丰富、深刻,父母把这些美妙的瞬间记录下来,将来宝宝会看图识字了,他将会受到多大的情感震撼啊!这笔亲情财富,是亲子高质量相处的储蓄;另外,父母提前安排亲子互动计划,提高亲子相处的质量也是好办法。

标签:编辑:lsj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