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在线:儿童绘画,家长最困惑的十个问题

困惑一:为什么3岁左右的孩子都喜欢涂涂画画,画画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孩子喜欢涂涂画画不仅是一种本能,还是探究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儿童涂鸦一般发生在七八个月至3岁半左右,儿童早期的涂画是出于运动的需要。当儿童拿起绘画材料,无意间触碰到纸面留下痕迹;当他关注到绘画材料与纸面上痕迹之间的关系时,会产生顿悟。而后,他的涂鸦行动目的性也就渐渐凸显。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以及经验的积累,2.5~3岁左右,儿童开始有了命名涂鸦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对自己涂画的线条、图案命名,开始将内部的思维活动与涂鸦行动有意无意地结合起来。这个阶段的儿童涂画更多的是一种探究外部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体现在涂画上,而且会产生撕、剪等动作。家长面对儿童的涂鸦行动,首先,要理解儿童行为的产生,其本意并不是想把墙面弄脏,而是一种探究和玩耍;其次,要正确引导儿童的探究行为,不能放任儿童随意涂画,要给儿童提供适当的涂画场所和机会,例如提供报纸、白纸、黑板等,或者在洗漱间创设一面涂鸦墙供孩子涂画;最后,要关注儿童涂画过程中的体验,还要倾听孩子的“胡言乱语”。
困惑二:都说每个孩子都是小画家,那么如何读懂孩子的画?对于孩子的画,我们该如何评价?
读懂孩子的画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成人要想读懂孩子的画,首先,要了解儿童的绘画特征,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绘画能力有着明显的差异,特别在学前阶段,比如儿童画人的发展一般都经历4岁左右的“蝌蚪人”、5~6岁时的组合式画人,6~7岁时的融合式画人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是儿童思维、想象与创作行动整体发展的体现。了解这些虽有些困难,但可通过阅读儿童绘画心理学之类的书籍来获得帮助。其次,读懂孩子的画也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重点在于读懂他的作品,需要听儿童自己怎么读画的。儿童绘画时,他的想法有时很难用成人能认可或者读懂的方式来表达。不倾听儿童的解读,极有可能误解他们的本意,这对儿童来讲是一种伤害。儿童的审美判断是很容易被成人的审美评价所左右。在倾听儿童读画的基础上,成人再加以适当的评析不失为一种好策略。最后,成人要理解儿童的画与说之间的关系,由于儿童的年龄和能力发展的差异,儿童在读画时差异很大,有个体之间的横向差异与纵向发展间的差异。年龄小的孩子可能会说不会画或者画的跟说的对不上,对这些孩子来说,能张口说最要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能画能说,说的能逐渐与画的内容对接,甚至能先想再画后说,而且能够前后一致,这是我们的重要追求。成人不能急,重要的是了解他的绘画创作发展过程,追随他的发展。
困惑三: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画的画色彩饱满、构图巧妙、富有想象力就非常羡慕,看到自家孩子那些简陋的画,未免有些失落,那些简陋的画对孩子来说是不是也有意义?
儿童画的“饱满”与“简陋”实际上是从形式上对儿童画的评价,但是要避免以“像不像”“好看不好看”“画面满不满”作为儿童画评价的出发点。儿童在绘画中的构图、造型以及用色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和节奏。纯粹从色彩饱满、构图巧妙的维度来评价儿童画,可能会导致对儿童本身发展的不尊重。
在成人看来,“简陋”的儿童画可能是画面不饱满、色彩单调的。在对“简陋”的儿童画进行评价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儿童的年龄特征,其次要理解“简陋”的儿童画中符号使用的特殊意义,一个“简陋”的符号或者形象背后可能隐藏极其珍贵的信息。“简陋”并不是不好,儿童画本身的特点就是简陋,儿童画是否“简陋”,是由儿童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美术经验和技巧及其内在符号储备的数量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避免产生饱满就好的心态,有时候画面饱满很可能隐藏着大量成人教授的痕迹。这种痕迹极有可能掩盖了儿童的本真,“简陋”很可能才是真实的自我,而饱满可能是被成人的美所消灭的所谓的“儿童的美”。谨慎选择美术兴趣班也至关重要。
困惑四:涂鸦和画画是一回事吗?孩子从多大年龄开始涂鸦合适?孩子适宜的画材有哪些?适合的绘画方式有哪些?
有时家长会把儿童随随便便的涂画称作涂鸦,并认为是无意义的;把儿童跟着老师学习的绘画才称作画画,并简单地认为是有意义的。这种观念是不恰当的,也是对儿童的不尊重。涂鸦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最初是由于儿童的动作发展、运动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年龄与能力的发展,涂鸦行动逐渐与他们的探究、思维、想象等复杂行动联结在一起,这也是儿童开始有目的地绘画创作之前的必要经历,其并不受成人的控制。
为儿童选择合适的画材时,小孩子可选用大材料,可溶性材料,例如水粉、水彩等;大孩子可选用小材料,油性材料,例如蜡笔、油画棒等。这主要是根据儿童的动作发展和对色彩的感知决定的。在对儿童色彩感知的培养中,年龄越小,玩色的机会越多,儿童的色彩感就越好。适合儿童的绘画方式主要有水彩、水粉等,在绘画中,要注重帮助儿童养成自主收拾和整理的习惯。
困惑五:去书店买一些简笔画,对孩子有帮助吗?让孩子试着填色,对增加画画能力有帮助吗?
利用简笔画对学前儿童进行绘画教学是不合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简笔画的整体结构较多的是一笔成型,其中运用的图案对儿童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且不是儿童头脑中的储备符号,也不能与儿童所看到的实物建立对应关系,这就会导致儿童的绘画与其生活经验的脱节;其二,简笔画会使儿童在绘画学习中产生惰性,对简单临摹产生依赖,只是进行简单模仿,不爱动脑筋。
对于儿童来说,过多的填色只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工作,更有意义的应该是玩色,例如年龄大的儿童玩水墨晕染、土耳其湿拓画等,年龄小的儿童将不同水粉颜料进行混合搅拌等。
困惑六:孩子总是画同一题材的画,如汽车、轮船、公主……要不要限制?
不要限制。在幼儿园里,美术活动会有相对固定的主题和课程安排,留给幼儿的自主权通常比较小,孩子很难纯粹按自己的想法去表达。因此建议在自由活动中,家长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和性别差异,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和自我表达权。特别是在自由画中,不应该强制儿童去画某个事物,破坏孩子的绘画兴趣和创造力。绘画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和表达”的功能,自由画可以帮助孩子释放他的思想和个性,打开孩子的畅想。就像女生喜欢画公主、城堡,男生喜欢画汽车、坦克、飞机等,这就是他们内心最自然的表现,也是童年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一面。
困惑七:当想要孩子画画时,他却总是说“我不会画”“我不知道画什么”,那该怎么办?如何丰富孩子画画的内容?
孩子总说“我不会画”的原因有很多:一、不知道所画事物的基本信息;二、缺少必要的绘画方式、方法;三、儿童平时被否定过多,在像与不像的评价模式下受到了压制和打击,影响到了孩子的绘画自信心;四、不排除个别幼儿真的对绘画没有兴趣。无论是哪种原因,家长都应对儿童绘画(特别自由画状态)的所有行为、所有作品抱着欣赏的态度去看待,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支持。一般来讲,学龄前儿童的“我不会画”和“不知道画什么”多是由于经验的缺失。所以,原则上尽量提供孩子熟悉或经历过的事物来作画,如果没有类似经验,就创造条件让孩子去亲身体验和实际感受。同时,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允许孩子进行自主想象创造。放松的环境将有助于儿童将事物更好地表达出来,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
而在丰富画面内容上,除了前面提到的增加生活经验,家长还可以采用智慧性的聊天。比如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家长可以和孩子聊聊小马是怎么过河的、小马可以找谁帮忙、去河对岸做什么。通过创建一个故事情境,来帮助孩子把各种元素有逻辑地串联在一起,使画面更加合理化和丰富化。
困惑八:孩子的画画挺不错,想让他再上一个台阶,要不要报画画兴趣班?如果报班,要怎样选择?有没有一些标准?
教师是判断一个兴趣班合格与否的重要因素。画画兴趣班的教师是否了解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美术学习的特征,是否了解儿童学习的重心,都将影响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就目前看来,很多培训机构都是“临摹”教学为主,给孩子绘画的留白很小甚至没有。这就导致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缺失了信息的内部加工环节,出现一些所画即所见的机械性绘画。所以在报班前,家长要想清楚自己和孩子需要什么,并实地去考察一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绘画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获得绘画兴趣;二是得到自由表达的绘画方法支持。要避免选择那些采用简单临摹教学的培训机构,特别是针对学龄前的儿童。这容易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离开老师不会画,或者只会画老师教过的东西。长期下去,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举一反三的学习表达能力发展。希望家长们不要抱着功利的心理去选择机构,能真正尊重和欣赏孩子的每一次绘画、每一幅作品。
困惑九:欣赏经典的画作,对孩子成长是不是很有意义?提升孩子的欣赏潜能,有什么好的方法?
对于孩子而言,有机会欣赏经典画作当然比不看好。但是不宜让学龄前儿童过多地欣赏一些现阶段还不能理解、没经验、也没审美支持的作品。建议选择米罗、蒙特里安的作品或者那些有生活意境的作品,如《拾穗者》《盲女》等。特别推荐劳伦斯•安荷特所著的《艺术启蒙故事绘本(7册)》这套书,它是从孩子的视角,来引导读者了解七位伟大艺术家和其作品背后的故事,非常适合家长和孩子欣赏交流。平时家长也可以阅读一些人物传记,有准备地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欣赏美。切记,不要直接拿着一幅作品就让孩子欣赏。
提升孩子的欣赏潜能关键在于要让孩子多欣赏,多交流,尤其要注意作品的经验要完整,要让孩子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
困惑十:怎样让孩子对画画有持续的兴趣,并作为一种爱好,一直保留下去?
实际上,大部分孩子对绘画是有天然生成的兴趣的,在没受到外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都能够保持。所以建议:一、要尊重、理解和呵护好孩子的绘画兴趣,同时还要提供一些支持(比如买个绘画本,过年的时候将孩子的作品做成画历等)。关键是赋予孩子绘画以意义,营造一种他是个喜欢画画的孩子的氛围。二、倾听孩子的绘画心得,不要妄加评论,粗暴干预。三、寻找和提供好的资源、合适的资料。让孩子有较多的经历,欣赏优美的展览和大自然的美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