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传承:忠国钟“琴”——盛中国的家风
家风素描
生于艺术世家,他是中国著名小提琴教授盛雪之子;长于抗战时期,他肩负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他自幼严守为人之道,知恩必当相报。他,是盛中国,自幼秉承优秀的盛氏家风,表现出对祖国的高度忠诚和对小提琴的浓厚兴趣。
盛中国,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国家级小提琴独奏家,是最早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1962年,他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赛,获荣誉奖,还得到了小提琴演奏大师金·巴利斯特的高度赞扬。回国后,他在中央乐团任独奏演员,用最纯真最美好的爱赋予琴和乐曲以生命。就在逝世的前两年,他还设立了北京盛中国艺术公益基金会,以推动古典音乐的传播和发展。他做到了让人需要、尊重和铭记,他用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拨响了人间天使的那根弦。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
盛中国出生于艺术世家,其父盛雪是中国第一批学习西洋乐器的学生,也是当时技艺精湛的小提琴大师。盛中国儿时成长的条件较为优渥,但他并未安于享乐,而是更努力地练习小提琴。这背后,除了盛中国自身的努力外,父母对他的督促也必不可少。据盛中国自己回忆,他的家庭是标准的“严父慈母”——母亲朱冰最早发现了他的小提琴天赋,便用一块葫芦形的木板和竹竿自制了一把小提琴模型让他练习。5岁时,他拜父亲盛雪为师。母亲想让丈夫对儿子宽松一些,却被盛雪以“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理由拒绝了。之后,盛中国便在盛雪的严厉教导下苦练小提琴。也正是因为这对“严父慈母”,盛中国才能7岁登台演奏,12岁以最高分数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最终成为一代小提琴名家。
盛中国的父母不仅教会了他拉小提琴,更重要的是教了他做人之道。在盛中国年幼之时,父亲便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勉励儿子,告诫他应该具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便有了盛中国反对在交响乐《沙家浜》中穿上新四军的衣物为汉奸伴奏,触怒江青,但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的故事。
父母还教会了儿子知恩图报。“12×12×4=盛”这一奇怪的算式作为盛中国知恩图报的事迹广为流传:他18岁被国家选送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去深造,为期4年。盛中国说,当时在我国国内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所需的费用,相当于12个农民一年创造的财富,而盛中国在莫斯科学习一年所需的费用则相当于12个在国内学习的大学生所需费用的总和。4年下来,耗资之多不言自明,于是便有了“12×12×4=盛”这个算式,也表明了盛中国感谢国家对自己的栽培,体现了他牢记恩情的品质。
良好家风,世代相传
盛中国的父亲盛雪在对他的培养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那么盛雪是如何在战乱年代成为一代小提琴名家的呢?答案也在于他的父亲,也就是盛中国的祖父盛运清。盛运清是个手艺人,擅长竹木工艺制作。虽然不会拉琴,也不是个文化人,但他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了盛雪应该如何为人处世,并支持儿子拉琴的爱好。在求学之路上,盛雪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也就是他日后的妻子——朱冰。自此朱冰与盛雪在音乐上互相勉励,在生活上互相照顾,成为音乐史上的一对神仙眷侣。正是在盛运清的教育与朱冰的扶助下,成就了小提琴名家盛雪,也才有了日后的小提琴大师盛中国。
盛中国兄弟姐妹共有11人,有10人成为音乐演奏家,其中竟有9人把小提琴当成自己毕生的选择。他们都在幼时接受了父母的教育与熏陶,日后也都成了对国家与社会有用的人才。由此可见,盛氏家风对孩子的培养与塑造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盛中国在生前也一直依照盛氏家风的教导,坚持原则,铭记恩德,报效祖国。盛中国的女儿曾跟随盛中国学习小提琴,但当盛中国感觉到女儿对小提琴并无太大兴趣之后,也并未专行独断,而是开明地顺从了女儿的心意,让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说,盛氏家风并非依靠小提琴才能传承下来,坚持原则,懂得感恩,热爱祖国,这些品质才是真正的内核。在盛中国的影响下,盛氏家风在下一代心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将盛氏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成为于国于民均有裨益的人才。
2018年9月7日,盛中国去世,一代小提琴大师就此停下了他不断拉弦的双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如果要评价盛中国的一生,想必用“忠国钟‘琴’”来描述最为准确。盛中国钟爱小提琴是他表面的事业,忠心于祖国是他背后的光芒。盛中国之所以能“忠国钟‘琴’”地过完一生,也与他深受盛氏家风的熏陶有关。盛氏家风,总结而言即为,对自己坚持原则,对他人知恩图报,对祖国忠心耿耿。从小经受这三方面、多层次的家风培育,才能培养出像盛中国这样德高艺馨的大师,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