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引导孩子在冲突中成长

发布时间:2020-09-14 09:39 来源: 《家庭教育》

  敦敦妈妈下班回到家,看到奶奶正又生气又心疼地搂着敦敦向他脸上的小伤口吹气:“我的乖孙子,看你这脸上给挠的!下次不要和那个调皮蛋浩浩玩了。你啊,就是太善良了,也不知道挠他!我明天就跟你老师说说,让她看紧点那孩子。”敦敦妈妈忙说道:“老师已经和我说了,今天是敦敦没有经过浩浩的允许,拿了他正在玩的玩具,两人争夺的时候,敦敦不小心被划到了,最后两人互相道歉了,对不对,敦敦?”奶奶叹了口气:“可把我心疼坏了,以前没上幼儿园的时候吧,我看得紧,一次也没有跟别的孩子打架过,现在上了学反倒这么不省事了……”

  孩子之间经常会因争抢玩具发生争吵,因一句不如意的话引发互相指责,因无意的碰触引起“大打出手”。可以说,幼儿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冲突是孩子应该避免面对的坏事吗?

  冲突是坏事吗?

  同伴冲突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它为孩子学习冲突解决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正是在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学会了协商、宽容、谦让、勇敢承担责任、坚韧等品质与技巧。在冲突中,孩子会发现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认识到了解他人想法、明白他人意图和体会他人情感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事。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受委屈受伤害,把孩子“看得很牢”,这样看似“省事儿”,却易导致孩子缺乏同伴交往机会。家长又总是处处让着孩子,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规则也会向孩子倾斜。年幼的孩子原本就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在这样的教养环境下,更加不会换位思考了。这样一来,对日后孩子的同伴交往更为不利。

  因此可以说,孩子同伴交往中的“冲突”对于孩子的成长不是坏事,反而是必不可少的。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增加与他人相处的社会性经验,引导孩子慢慢走出“自我中心”,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在冲突中练就人气王。

  针对不同类型的冲突,给孩子支招

  日常生活中,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家长可以密切关注情况,如果冲突没有升级,没有安全方面的隐患,可以让孩子自行解决,不宜过于积极当裁判,也不宜灌输给孩子输赢、吃亏、窝囊等观念。如果冲突升级成打斗,则要及时制止。那么,针对不同起因引发的冲突,如何引导孩子从中学会协商并解决问题呢?

  1.抢夺物品或空间冲突:包括争抢图书、玩具、食品、游戏场地、座位等

  针对这种类型的冲突,家长可以教孩子,告诉对方:“这是我的玩具,我正在玩,如果你也想玩,可以等一会儿,等我玩好之后借给你玩。你可以和我一起玩,但不许抢!或者也可以拿一个玩具来和我交换。”

  家长可以在平时和孩子玩一些“如何避免东西被抢走”的游戏,教孩子睁大眼睛、握紧拳头,大声说:“不许抢!”这样,对方很可能被震慑到,不敢再动手了,孩子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权益,而且不会伤害别人。

  对于公共的玩具或游乐设施,家长则要教给孩子轮流玩和等候的观念,不宜推推搡搡,以免发生危险。

  2.游戏冲突:包括拒绝、排斥、游戏规则不统一等引起的矛盾

  游戏中,如果是因为规则引起的冲突,可以用“剪刀石头布”“手心手背”等方式来决定谁说了算;或者轮流优先,比如上次最后选择的小朋友,这次第一个选择。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想要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却用了不恰当的方法,比如强行抢玩具、推搡、大喊大叫,很容易引起冲突。针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申请加入对方游戏的策略,比如,先询问请求加入:“看你们玩得好开心,咱们一起玩吧?”如果对方不同意,可以教孩子站在一旁仔细看,再寻找加入游戏的契机,比如玩的过程中,对方需要一个玩具小汽车,孩子手里刚好有一个,就可以继续请求加入:“我这里有小汽车,我们一起玩吧?”或者对方的游戏突然需要加一个小宝宝角色或一个病人角色,孩子便有了加入游戏的机会。

  3.故意挑衅:部分孩子行为习惯不好,喜欢挑衅,比如无缘无故推倒别人搭好的积木,甚至打人、咬人等,引发冲突

  针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孩子不知如何应对故意挑衅,回家哭诉或是不敢跟家里人说,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或引导孩子倾诉,详细说出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再根据描述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

  有两种常见的自我保护措施:一是在家里模拟演练,假装故意“侵犯”孩子,看他会不会躲闪、回避,锻炼孩子对外来危险的预见能力和迅速规避能力,并根据孩子的表现,给孩子具体、详细的示范。二是大声呼救,教给孩子几句简单的话:“你干什么?”“不许打人!”“老师快来!”让孩子在紧急的时候大声喊出来。

  经常主动攻击引发冲突的孩子,也需要支招

  前文建议针对的是被攻击的孩子。也有些孩子经常作为主动攻击者挑衅打人,究其原因,他们很多时候想要发起同伴交往,却因缺乏策略或表达方式不妥,引发冲突。这样的孩子也需要帮助。对此,有几点建议。

  第一,家长要经常反思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找到造成孩子攻击性强的原因,进行针对性调整。一个在家里被严厉惩罚、控制的孩子,在外面往往会有更强的攻击性,因为父母直接示范了如何用打人、威胁等暴力方式来处理问题。另外,冲突不断、冷漠、没有安全感的家庭也容易让孩子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平时应注意日常言行,在引导孩子的时候,尽量用正向的方法,少用恐吓、威吓等负面的方式。同时不要让孩子看暴力武打片,以及含有较多暴力镜头的动画片。

  第二,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通过情景描绘,比如用夸张的语言渲染被攻击者受到的伤害和痛苦,让孩子体会这种痛苦,认识到攻击性行为是不对的。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被攻击者,适度体验被攻击时的愤怒、恐惧、厌恶等情绪。这样,孩子在攻击别人时,曾体验过的情绪会重现,也会起到抑制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作用。

  第三,设立“好行为箱”。找一个小箱子,贴上写有“好行为箱”的贴纸,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每次注意到孩子有良好的行为时,及时告诉孩子,并把孩子的好行为写在一张纸上,放入箱里。例如,“星期六上午,浩浩和小朋友一起玩,发生矛盾的时候,浩浩控制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嘴巴说出了自己不高兴的原因。妈妈觉得浩浩进步很大,为浩浩感到高兴。”过一段时间,选择适当的机会,比如周末,和孩子一同查看箱中的字条,和孩子一起体验进步的快乐。

  第四,引导孩子把攻击性转向积极有建设性的事情上。比如,鼓励孩子学习跆拳道、踢球、跑步、游泳等,这样孩子既锻炼了身体,又能把多余的精力宣泄出去,而不会用在同伴交往中了。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