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更有勇气和担当
案例再现
小宝是个男孩子,小时候,由于他的爸爸工作忙,他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再到上小学,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妈在一起生活,妈妈对小宝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上小学后,有时小宝和同学发生矛盾,妈妈还会出面和同学家长联系沟通。当然,在妈妈的眼里,每次小宝和别人发生矛盾,她都认为是别的同学的错,是他们欺负小宝。久而久之,小宝也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不仅每次和同学发生矛盾都要告诉妈妈,而且平时和同学相处也一点不肯吃亏,处处斤斤计较。长此以往,班级同学都不愿意理他。男孩子嫌他心眼小,爱报复,不像个男子汉;女孩子说他娘娘腔,还动不动就摆兰花指,让人感到别扭。
案例分析
小宝的这种情状,与其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首先是父亲角色的缺失。
成长中的男孩子最易模仿的是父亲的言谈举止。所以男孩子经常和父亲在一起,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及男子汉气质都有好处。男孩喜欢和父亲亲近,其对父亲言行无意识的模仿,就是家庭中对男子气概的自然培养。无需有意为之,责任、勇敢和坚强这些品质,在父亲与孩子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就对孩子产生了影响。但是小宝的父亲先是因为工作繁忙对小宝无暇顾及,后来又因为离婚不再和小宝生活在一起,小宝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必不可少的男性榜样。由于一直在缺少男性参与的家庭中成长,所以无论是举手投足,还是说话语气,甚至语速,小宝和妈妈很像就不奇怪了。
其次是母亲的过度呵护。在小宝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不仅在家庭生活中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还担心小宝在学校受欺负,经常出面替他“讨公道”,容不得他受一丝委屈。男孩在四五岁时就已经开始有了分辨性别的意识,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男子汉。进入小学后,家长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其男子汉的气概和风度。而一直被悉心照顾的小宝根本没有机会体会什么是责任和承担;“小宝”这一满含宠溺的称呼也仿佛在时时提醒孩子,他仍然需要长辈的保护。
心胸豁达是男子汉的又一特征。有人说,心胸是被委屈撑大的。确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一些小委屈,可以从中学会包容和谅解。生怕孩子受委屈的妈妈,在屡次替宝宝“出头”的过程中,恰恰毁掉了孩子形成包容、豁达等优秀品格的机会。
第三,缺乏适当自由的空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学会适度“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有利于培养孩子自理、自觉、自律的能力。小宝的妈妈却几乎为小宝安排好了所有的事情,无论是学弹琴、学画画,还是学英语,小宝都是听从大人的安排。一二年级的时候,妈妈总是要求宝宝考100分,以至于一到考试,小宝拿笔的手就紧张得直哆嗦。考试对于小宝而言无疑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负担。
小宝的问题不是个案,但这个案例给我们家长带来了一些启示教育的启示。
教育对策
1.父亲要尽量参与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孩子树立男子汉的表率。父亲性格中的坚韧和果断,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意识到小宝的问题后,妈妈很快就转变思想,和小宝的爸爸沟通,并让小宝和爸爸多接触,或者一起出去旅游,或者跟着爸爸回老家。尽管和爸爸感情上还有一些隔阂,父子俩甚至有时会产生冲突和争吵,但在和爸爸的相处中,小宝也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爸爸的实验室里,他开始喜欢上了物理;在旅行中,他和爸爸一起乘骆驼、骑马;上初中后,他不再让妈妈接送,无论冬夏,都是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暑假里,顶着烈日奔波于补习班之间……小宝慢慢恢复了他的男子汉形象。
2.培养男孩的个性,妈妈要懂得尊重和适时示弱。培养男孩子,做妈妈的要遵循巧妙约束却不强硬控制的原则,对孩子的决定给予尊重,使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有自主权。对待成长中的男孩,家长不妨学学魏书生老师的治班法宝—— “商量,商量,再商量”。这既能维护男孩的自尊,也能激发男孩的责任心,保持他们的个性。另外,妈妈还要有意识地在男孩面前“示弱”,让孩子感觉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在生活中成为妈妈的保护者和主心骨,为妈妈分忧解难。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子,在看到妈妈对到处乱爬的螃蟹束手无策,吓得大声尖叫时,从容地捉回一只只横行的螃蟹,然后煞有介事地对妈妈说:“你们女人啊,就是胆小!你说,这生活中没有男人,行吗?”妈妈一面美滋滋地享受被儿子保护的感觉,一面“心悦诚服”地说:“真是不行!”在这件事中,这个男孩一定体会到了责任和价值感带来的喜悦。
3.磨炼,是为了让小树长得更壮。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洗礼,过度地保护和担心,会削弱孩子的男子汉气概。家长要明白不经风雨难得见彩虹的道理,舍得放手,不要因为怕孩子受委屈而对其过度保护,更不要一有风吹草动就迅速出面帮忙。要让男孩从小就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男子汉。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犯错误了,要敢于面对和担当。
“男子汉气概”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不断培养和鼓励。但有一点需要我们特别牢记——男子汉不是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