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心理成熟的矿物质

发布时间:2018-05-07 14:52 来源: 《家庭教育》

  这是一位母亲的教子心得。

  上学后,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人缘也不错,交往的朋友更是什么类型都有。我发现,孩子们虽然家庭背景不同,性格迥异,但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值得我的孩子学习的地方,与他们相处孩子能收获很多。到了高中,我们同样鼓励孩子主动与各种不同类型的同学交朋友。一天放学后,儿子正想参与打篮球时,有同学告诉他:“那是西藏班的同学,很难相处,会打人的。”儿子还是尝试着加入了西藏同学的队伍。回家后,儿子兴奋地告诉我们:“西藏同学并不像所讲的那么可怕。其实,只要尊重他们,他们是很好相处的。他们的篮球技术好,身体素质好,只是比较敏感。所以,多些赞许,多些谅解,与他们的相处也是很愉快的。”听到这些话,我心里真是高兴,儿子真的长大了。

  有人说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朋友的心理营养功能

  同伴对于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是父母所无法代替的。朋友交往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心理营养素之一。

  1.同伴交往可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与同伴交往是儿童的天性。“爱扎堆”是孩子朋友交往需要的典型表现。在与同龄朋友的交往中,孩子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和社会规则。孩子在与朋友交往中学到的交往技能,为其成年后的人际交往奠定了基础。另外,孩子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对方的社交行为而学习交往。孩子的交往过程中,朋友的反馈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做出的友好、合作、分享等积极行为,同伴便相应地做出肯定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独占、抢夺、打人等消极行为,则同伴相应做出否定、拒绝、讨厌的反应。这种丰富、直接的反应有利于孩子社会行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2.同伴交往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性格。

  父母与孩子的交往常常是指导与被指导、照顾与被照顾、要求与被要求的不平等关系。孩子同伴之间的交往,由于年龄、智力、身心发展水平相近,孩子与同伴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在交往时更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出更平等的关系。

  同伴交往可以让孩子“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小朋友间的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孩子摆脱自我中心,同时,孩子在交往中的不同行为,往往会引发同伴接受或排斥等不同的反应,使孩子了解到自己行为的性质与后果,并能进一步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有利于分享,关心,同情,合作等友好、积极行为的发展。

  缺少朋友交往的孩子,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不能合作、任性且具有攻击性。而朋友圈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

  3.同伴交往可以获得安全感和社会支持。

  通过良好的交往活动,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友爱关系,能和良好的亲子关系一样,使自己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孩子在与朋友交往时经常表现出更多的、更明显的愉快、兴奋和无拘无束的交流,并且能更放松、更自主地投入各种活动。当孩子有困难时,同伴的帮助往往使其摆脱困境,情绪恢复平静、愉快。

  4.同伴交往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

  在同伴交往中,不同的孩子带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活动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一个玩具,也能玩出不同的花样。朋友交往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同伴间交流与协商、分享知识经验、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同龄伙伴常在一起探索问题,这都非常有助于孩子丰富知识,发展自己的思考、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伴交往给孩子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机会。缺乏朋友交往的锻炼,在父母的“保护伞”下长大的孩子则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如何指导孩子交朋友

  1.给孩子创造交友的环境。

  家长首先要有主动交往的意识。年龄小的孩子,家长可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给孩子结识小伙伴创造机会。例如:在小区里,如果有小朋友或者家长走近,家长不妨主动打招呼,欢迎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孩子们玩得好,家长可以互留电话。方便时就可以建议孩子主动约小伙伴一起玩耍。家长还可以邀请孩子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和孩子一起招待小伙伴,鼓励孩子把糖果、玩具拿出来和伙伴分享。在孩子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家长要关注而不过度指导或干预,让孩子们拥有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尽情享受与同龄伙伴玩耍的乐趣。孩子上学后,支持孩子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和兴趣小组,使孩子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扩大同伴交往的范围。在家中,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聊聊他的朋友们,听听孩子们在一起的开心事,让孩子更加深刻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

  2.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容易对孩子百依百顺,导致孩子从小只管自己,这种唯我独尊的行为方式,在和朋友交往时自然是不受欢迎的。

  在孩子交朋友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多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学会分享。家长要教育孩子把图书、玩具等给其他小朋友玩。当孩子和伙伴发生矛盾时,不偏袒,要启发孩子多听听小朋友的意见,教育孩子和同伴平等相处。诱导孩子学会推己及人,学会换位思考,当孩子对小朋友表现出宽厚、谅解时,家长要及时表扬,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协商解决问题和争端,不能用拳头说话。

  3.增强孩子的辨识能力。

  “一个善良的朋友能将人带入天堂,而一个邪恶的朋友能将人引入地狱。”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朋友的陪伴,朋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倾向。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走入学校、接触社会,认识的朋友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由于孩子认知、生活经验的不足,家长有责任引导孩子正确交友,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大多数家长干预孩子交朋友,是怕孩子交了“坏”朋友。孩子毕竟还没有长大,也许一些朋友会有不好习惯。此时需要尊重并认可孩子的想法,听听孩子为什么会和他交往,学会冷静分析,换位思考,花一点时间和孩子沟通,在实际生活体验中,让孩子了解和选择,这样,孩子在被尊重的环境中一定会有我们愿意看到的积极的变化。

  4.正确对待孩子青春期的异性交往。

  青春期孩子的异性交往,是让父母最操心最头疼的事之一。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异性相吸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随着性意识的渐渐觉醒,朦胧中对异性产生了渴望和爱慕,这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其次,家长应注意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平等交流,帮助孩子分析利弊,要引导孩子恰当地与异性交往;告诉孩子注意交往的方式即可。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