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引思”,培养孩子思考力
1.让孩子敢于质疑。古人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一位家长在孩子暑假来临之际,对孩子的假期生活提出了四点要求。在征求孩子的意见时,孩子想了想,挺认真地说:“爸爸,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马克思的工作很忙,但他在休息的时候总要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并且一边游戏,一边对孩子进行教育。您怎么忘了陪我们去玩玩呢!”孩子敢于对父亲的要求提出质疑,并引用伟人教子的事实来说服家长,可谓是动了一番脑筋哩!
2.诱发兴趣,“以趣引思”。凡是富有兴趣的东西,特别能引发孩子的思考。有一位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一天,孙敬修发现道旁有几个男孩正在摇晃刚栽下不久的小树,他就走近那棵小树,俯下身子,把耳朵贴在小树上,仿佛在听什么。孩子们奇怪了,一个个仰起脸蛋,惊奇地问……讲到这儿,故事戛然而止,叫孩子回答:孩子们问些什么?孙先生会怎样回答?孩子听了会怎样?孩子对这样感兴趣的问题,思考的闸门自然就会打开了。
3.攻克难关。容易的问题无须多思,只有遇到难题时才会促使孩子用心地去想。有一次,有个孩子在预习《詹天佑》这一课,看到课文中有个“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孩子对“进”与“井”难以理解,来问妈妈。这位妈妈说:“你再读读课文内容,根据内容画两张图来比一比。”孩子开动脑筋去攻难关,结果画了两幅图,不但解决了“进”与“井”的正确使用,理解了课文难点,而且在攻克难点中促进了思考。
4.善于议论。议,能集思广益,互有启发。当孩子主动帮助干家务时,可以借机让孩子议论一下,如怎样才能把炉子生得快?怎样能把玻璃窗擦得干净?怎样炒,青菜口味更好?……议论以后,再让孩子去实践,通过实践再一起评论。这样议论、评论的过程,不就是孩子们思考的过程嘛!
5.允许争辩。辩者必据理力争,据理力争必旁征博引,以理服人。引导孩子参与家庭争论,既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也能引发孩子对问题的积极思考。诸如在家里怎样控制上网与看电视时间;应当阅读哪些书刊;对家庭以及国内外发生的要事都要那些看法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孩子与其他人(包括家长)进行争辩。事理越辩越明,而争辩,则能促进孩子们思考。
6.独自深思。古人说:“寂然凝思,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千里。”经常引导孩子慎独深思,也能开阔孩子的思路。有一位家长趁乔迁之机,布置给孩子这样一个任务:请你仔细观察一下新房,量一量新房的面积,看看怎样布置比较合适。孩子满心欢喜,经过对新家的观察思考,独自设计出了家居布置的“最佳方案”。这个“最佳方案”的产生,就是是孩子动脑筋思考、精心设计的结果。
7.动之以情。情感是孩子认识活动的催化剂,它能打动孩子的心灵,引发孩子去认真思考。有一个孩子因触电事故,造成双手致残。家长有意识地向他讲述保尔的故事,讲残疾英雄、书法家陈伟强的动人事迹……于是,这个孩子为这些身残志坚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并立下了向他们学习的决心,事后又专心致志于学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个残疾孩子的成长,不就是情感激励思考的结果嘛!
8.温故知新。指导孩子复习已学知识,重现以往事物。学习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事物,有利于触发孩子的思考。有一个读高年级的孩子,在预习古诗中遇到这样一处虚指数词:“桃花潭水深千尺”“死去元知万事空”“万马齐喑究可哀”。他来请问爸爸。爸爸没有直接指点,只是叫孩子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危楼高百尺”“轻舟已过万重山”“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诗句,然后叫孩子对比思考。孩子掌握了古诗中大量的虚指数词往往是“众多”的意思,在意译时,就能通过思考理解它的夸张手法。这是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引发了思考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