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见病的中医妙招

发布时间:2018-07-31 10:12 来源: 《家庭教育》杂志
  

  热!热!热!连续高温潮湿闷热天气,给人体带来一些健康小麻烦,怎么办呢?可以试着用一些中医小妙招来解决。

  疰夏

  进入夏季,很多孩子会出现胃口不佳、口气酸臭、厌食、胸闷不适等症状,还可能逐渐出现恶心想吐、大便稀薄、小便黄浊、舌苔厚腻,除了没有食欲,孩子还会表现出浑身没劲、睡眠不好或容易吵闹、做事没兴趣等。中医称为“疰夏”,西医谓之“暑热症”。

  初患疰夏者,其体质尚实,可服用一些药物,如藿香正气水等;体质较弱、精神不支、嗜睡等气阴不足、湿热内困的患者,服清暑益气汤。

  预防疰夏,饮食要以“清补”为宜,注意健脾养胃,醒脾化湿,选择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食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番茄、葡萄、柠檬、猕猴桃等。苦瓜、丝瓜、百合、芹菜、莲子等都有清热排毒、防暑敛汗、生津止渴的作用。此外,多饮水,多喝汤,适当补充鲜鱼、鲜肉、鲜蛋,少吃油腻食品。

  中暑

  中暑也是夏季常见的不适,严重的甚至致命。所以发现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应当迅速远离高温高湿的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茶水。可以服用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预防中暑,可以做一些简单易学的“防暑汤”,比如山楂汤、绿豆酸梅汤、金银花汤、西瓜翠衣汤等;或消暑保健粥,如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等。

  推荐一款补气生脉饮: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煎水当茶饮,可益气养阴,是汗出较多的夏季最佳饮品。

  痱子

  孩子皮肤娇嫩,植物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出汗更多。当汗液排出不畅时,可能会潴留在皮肤内导致汗腺周围发炎,中医谓之“痱”。痱子不仅痒痛难受,严重者可以感染成为“痱毒”,形成疖子乃至败血症。

  治疗和预防痱子,中医以清暑解毒除湿为主。金银花能够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煎水外用对小儿湿疹、痱子也有很好的疗效。还可以用马齿苋和艾叶煮水,用来洗澡,能有效的祛除痱子。

  西瓜皮也是好东西,去除干净红瓤后洗净,每天擦拭2—3次就能见效。另外,西瓜皮洗净切片,加水熬汤饮用也可以预防痱子。《本草纲目》中提到,“腊雪甘冷无毒,解一切毒”,在冬天可以收集雪水,夏天用来涂抹身体,可消痱止痒。

  此外,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澡,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多吃青菜以及绿豆汤等清凉食品,也有助于预防痱子。

  眼酸眼涩

  早上醒来,起床前可以花三分钟做做熨目:将双手互相摩擦,搓热后一手掌熨贴双眼,反复三次以后,再以食、中指轻轻按压眼球及周围。早餐过后可以透过窗户远眺绿色植物。

  经过上午一轮高强度学习、劳作,午睡可缓解人体紧张状态,舒缓眼部疲劳。午睡前,不妨做做指压按摩:以双手拇指轻按双侧眼皮上,然后旋转揉动,顺、逆时针各揉二十次;用双手食指指端分别压在双侧太阳穴上旋转,顺时针、逆时针各揉按十至十五次。

  下午不妨喝杯清肝护眼茶:菊花50克,加水20毫升,稍煮后保温30分钟;过滤后加入适量蜂蜜,搅匀之后饮用。

  睡前10分钟尽量不要玩电脑和手机,而应躺在床上闭目休息。可以将桑叶15—20克洗净,水煎去渣,放凉后用干纱布浸药液敷眼,有润眼明目保护视力的功能。

  另外推荐一款菊花薄荷粥:菊花10朵,薄荷6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许;将粳米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熬煮成粥,再以菊花薄荷煎液兑入后,调入白糖即成。可清心解烦,清热解暑,平肝明目,尤其适用于思虑过度的学生和家长们。

  鼻塞

  感冒鼻塞,可以推拿手法,缓解孩子呼吸不畅。

  开天门:用两个拇指指肚自下而上交替,从孩子的两眉中间点开始,直线推向发际,推100次,频率大约为每秒1~3次。

  揉迎香穴:迎香穴位于鼻翼的两侧,可以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在这个穴位上轻柔地按压5~10次。

  还可以用葱白汤熏鼻:将葱白切碎,煮水,把葱白水放在孩子鼻子底下,自然呼吸葱白水的蒸气,能缓解鼻塞症状。搭配毛巾热敷鼻子效果更佳。但需要注意避免蒸气和毛巾烫伤。

  或者热姜丝贴脚心外敷:姜切丝用锅炒出香味,放到一个小纱布袋里,再将微热的姜丝纱布袋固定在脚心,再穿上袜子。注意姜丝要稍微放凉后再用,以免烫伤。

  晕车

  生姜可以缓解晕动症的反胃恶心症状。坐车前吃一片生姜,再服用晕车药,效果会更好。

  将新鲜橘皮表面朝外,向内对折,对准鼻孔挤压,吸入带芳香味的油雾,可以预防和缓解晕车。

  坐车时发生晕车,可用大拇指掐内关穴(前臂屈侧,腕横纹上6—7厘米处,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很好效果。

  小贴士:这些小妙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小麻烦。但如果病情严重,则需要及时就医,不可延误病情,造成更大损失。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