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仿写练习趣味多

发布时间:2018-08-29 18:33 来源: 《家庭教育》杂志

  这学期女儿的语文作业中,有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和美轮美奂的《星星变奏曲》进行仿写的内容。这样的作业要求,对于不到十一岁的女儿而言确实有点难。于是,小丫头开始频频向我提问,其实就是变相地发出寻求帮助的信号呢。

  “你先自己写,然后咱们俩一起讨论。”还是老办法,每每孩子作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要求她自己先写。

  一会儿,女儿把她仿写的《星星变奏曲》拿给我看。

  如果空气中每个缝隙都填满了欢笑

  谁还需要趣事,谁还会

  在生活中捕捉

  那一幕幕精彩的画面

  ......

  “我认为你没有把原文语句间的关系读懂,看,原文前面是光明,后面是安慰,明明是转折的关系。”我搂着女儿的肩膀,两个人翻开语文课本,逐字逐句解读《星星变奏曲》诗作原文。

  “噢,懂啦!我马上去修改!”女儿听明白之后,爽快地拿着作业本回到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放学后,我看到她仿写诗的作业后面,老师写了关于文字内容的评语,外加对作业的总体评价——“好”!

   

  诗歌仿写练习完全可以当成游戏来玩!中秋节前后那几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每天晚上伴着皎洁的月光与女儿一起散步,母女一边走一边聊天好不惬意。“滴”地一声,手机短信的提示音响起,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颇有才情的朋友发来的小诗,专供品茗赏月时助兴。小诗是这样写的:

  《七绝·咏癸巳中秋》

  曾虑玉兔伤离情,

  劳作午休斧痕平。

  桂花印入嫦娥袖,

  明月孤悬天地清。

  说老实话,自己对唐诗宋词真是发自心底喜欢,文字简洁韵律优美,其中的韵味绝不是现代白话文章所能表现出来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还是写白话文章直截了当,完全可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需要考虑文字背后的典故和文辞押韵,虽然使用的汉字字数多了一点,想来还是比写唐诗宋词体裁容易些。

  可这是中秋期间呀!国务院都下令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定为法定假日,我们当然应该遥念古人,重温古文,给自己平日熟悉的文字表达方式增设一点困难,也试着玩一把古体诗喽。于是,我决定以古体诗文的形式回复朋友短信。

  回到家立即腾清书桌上的杂物,端上一杯柠檬水,将朋友的小诗誊抄在白纸上,然后一个人托着腮琢磨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凑数对上一首七言小诗。唉,初看这首现代版的《七绝·咏癸巳中秋》没觉得有啥了不起,细琢磨之后才发现人家将与中秋相关的素材全都用上了。可不是嘛,玉兔、吴刚、桂花树、斧头、嫦娥诸位无一遗漏,自己总不能回复一首与八月十五题材丝毫不相干的祝福短信吧。

  女儿见我坐在桌边半天没有动静,赶紧凑过来打听有什么好玩的事情,知道我正在琢磨如何回复朋友的小诗之后,小丫头不声不响又回到自己的屋子。五分钟的样子,小家伙把一张写了字的小纸片放到我的书桌上,来了一句:“我刚写的,妈妈你看看。”

  《中秋前夜》

  粼粼银光透锦帘,

  月下伫立思流年。

  群星影高悬天上,

  恰似珍珠衬玉盘。

  “一开始的‘粼粼’二字就是现代诗的写法,别捣乱!”女儿这么快就把她写的东西拿来给我看,明明就是在跟我叫板嘛,当然不能给她太高的评价。不过,凭良心讲,人家一个十岁的小人儿能写出这么一段像模像样的文字,我这个当妈的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抛开女儿小诗的质量高低,小丫头的创作视角倒是给我很大的启发。既然朋友的小文里将有关中秋元素一网打尽,何必还要跟月亮本身较劲,干脆置身地面上。

  豁然开朗,找到文字进入的路线就好比棋局找到了思考的目标,总算找到了写作的感觉,我提起笔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答友人贺中秋》

  经叹后羿痴孤赢,

  天地遥望流年泠。

  锦衣华彩中秋夜,

  群星拥衬月独明。

  将写好的小诗输入手机短信发出,末了还补上一句:“谢谢老兄高抬贵手把后羿传说留下,要不然我真需要到百科全书里找寻有关中秋的经典故事了。”

  女儿见我玩得不亦乐乎,一把抢过我的手机字正腔圆地读起短信来,边读还边“呵呵”笑。“不错,不错!不过流年泠的泠字什么意思呀?”女儿的问题一语击中要害,确实,我只是觉得泠字押韵且字形、字义放在这里合适,至于这个字的具体准确解释,还真不敢乱讲给小丫头听。

  “去查字典,这个字意思很广,一句两句说不清。”我一边含糊应对着,一边找出字典与小丫头一起看了起来。

  不管我们是临阵抱佛脚写出的“唐诗宋词”,还是为了作业创作出来的“现代诗”,水准都不能用专业标准来要求。但是,文字本来就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在不断学习和仿写的练习过程中,不仅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更给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呢。

标签:编辑:yuan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