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成长:如何及早发现儿童心理感冒

发布时间:2019-05-06 10:28 来源: 《家庭教育》杂志

  我们大多数人认为,抑郁症只发生在成人期,常常忽略了儿童、青少年期的抑郁障碍。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儿童期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4%,青春期上升到4%—8%。抑郁障碍会显著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及个体良好的心理功能的发展,未得到及时干预治疗的儿童期的心理行为问题会使个体进入成人期后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2—4倍。因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及早识别与干预非常重要。

   

  一、家长如何及时发现孩子有抑郁症状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的持久低落,做事没有兴趣或愉快感,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一些事情,思维迟钝,意志行为减少,行动或言语缓慢或变得烦躁不安;难以入睡或易醒、或者是睡眠太多;感觉疲乏或没有精力;食欲减退或过量进食;自我感觉不好,或者觉得自己非常失败;认为自己不如死了好,有自杀的念头,甚至以某些方式自伤、自残或尝试自杀。

  相对于成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识别难度比较大,不容易被识别,由于受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儿童往往难以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如愤怒和沮丧等;在表达认知症状时,如绝望和自卑还存在困难,所以低年龄的孩子往往仅表现出行为问题与躯体不适的症状,也就是说,一个孩子长时间莫名发脾气或这痛那痛的表现下,可能潜抑着深深的无助、悲伤的抑郁情绪。

  二、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成因

  现代医学研究提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是受到遗传的易感因素与不良的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与影响。遗传学研究显示异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9.7%,自幼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后期同病率高达66.7%,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提示儿童抑郁症的发生受到遗传的高度控制。

  也就是说,遗传因素是个体发生抑郁障碍的易感因素,但是在儿童心理功能成熟过程中,环境因素却是决定性的因素,抑郁症状的触发与维持都与环境的应答直接相关,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相关应激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三方面。

  1.家庭因素

  良好的母婴关系的早年体验对奠定儿童安全感、幸福感、对他人的基本信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内心的安全感与基本信任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婴儿早期高质量的养育作用无论如何高估都不为过。反之如果童年早期遭受过多负性生活事件:如分离、忽视、虐待,或是这一阶段情感体验品质不高(如母亲厌烦、抑郁、焦虑、强迫),婴儿的经验记忆是冷落与无助,基本信任遭到破坏,形成不安全的心理背景。高质量养育还包括父母善于从儿童的心理需求出发,而非一味从父母的愿望判断儿童的需求。无条件接纳孩子,并且是稳定的,表里如一的,如果家长只在孩子表现达到要求给笑脸,表现达不到要求时难接受,流露出失望,不知不觉中孩子会对自己要求严苛,过分要求优先、要求被爱、被欣赏、被赞美、被尊重,一旦认为现在和将来无法达到这些标准时,抑郁就会产生。

  2.相关应激生活事件

  儿童、青少年抑郁的触发因素主要源自于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压力,即各种应激生活事件。如家庭不幸事件,父母婚姻出现问题、健康状况的变化、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一次失败的经历后深的挫折体验、丧失引发的哀伤情绪、与熟悉环境分离,使儿童对他人敏感,归属感受到威胁等。

  3.相关社会支持因素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抑郁有较高的负相关。如未能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稳定朋友的学生与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学生相比,体验到更多的无助、焦虑和被拒斥感、自卑感、孤立,更易患抑郁。

  三、儿童抑郁症SOS警告信号,家长必须警惕

  1.离群;

  2.常谈到强烈的无助感、无望感;

  3.有过激或危险的行为;

  4.无故旷课,或者原本品学兼优者不爱学习了;

  5.饮食或睡眠习惯改变;

  6.谈到过死亡;

  7.情绪低落、常常哭泣或是变得淡漠麻木,常说“没意思”,缺乏情感波动;

  8.兴趣减退,不再重视过去珍爱的玩具、书籍;

  9.遗尿。

  如何帮助儿童克服抑郁情绪

  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并持续2周以上,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寻求帮助,以便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和干预治疗,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摆脱“心灵感冒”的阴影,并预防可能出现的自伤自杀行为。老师和家人要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心理支持,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探索儿童导致无助、无望的情绪痛苦,鼓励对潜在愤怒、受伤害和失望感受的开放表达。

  还要帮助孩子加强锻炼,鼓励并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享受阳光,丰富社交与娱乐活动,有计划地去做一些开心的事,多聊聊孩子的话题,让他们变得积极乐观。

标签:编辑:yuan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