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家有二孩,别拿他们做比较

发布时间:2019-09-30 16:20 来源: 《家庭教育》杂志

  如果我们来做一个“二孩爸妈的口头禅”评比,这样的句式无疑会稳居前十:

  “你看看姐姐/哥哥/弟弟/妹妹,他都吃了一整碗饭了/他都睡着半小时了/他早就把作业写完了/他把桌子收拾得多干净……你呢?!”

  

  拿孩子做比较,伤害有多大?

  在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中,拿孩子做比较,那真是件很自然而然的事——我们在生气的时候做比较、在得意的时候做比较、在着急的时候做比较,在表扬的时候也做比较。

  我们想拿一个孩子的好行为去对比另一个孩子不好的表现,希望他明白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们也在拿一个孩子的不好表现去反衬另一个孩子的好行为,夸奖他做得好,鼓励他做得更好。我们以为,他们俩都能因此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总被父母拿来做比较,孩子内心会怎么想呢?

  1.你喜欢谁都比喜欢我多。

  2.我做什么都不对。

  3.我恨透他了。

  4.你根本就不爱我。

  5.我做得再好你也总想着他(甚至在夸奖时)。

  6.这不公平!

  心理咨询师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拿自己和别人相比较,否则你收获的要么是自高自大,要么就是倍感挫败!”

  “比较”为什么这么糟糕?

  因为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我们永远无法成为那个他。

  当我们陪着孩子在公园玩耍的时候,经常可以发现,每个孩子不只是外表不一样,穿着打扮不一样,他们面对相同情况的行为反应也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有的跑跑跳跳爬上爬下动个不停;有的动作斯文慢条斯理。有的孩子见热闹就要凑、见新鲜玩意儿就要玩;有的则安安静静看别人玩儿。

  有的孩子不顾大人阻止,不断地尝试危险的玩法;而有的孩子呢,正好相反,尽管爸爸妈妈在一旁加油鼓劲,但是他们仍然不敢试着往上爬一爬、往远处跑一跑。

  心理学把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对内在或者外在刺激的反应模式,就称之为“气质”。

  这个“气质”可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这个人很有气质”的“气质”,而是一个正经的心理学概念。每个爸爸妈妈对自己家孩子都会有一个基本判断吧:他爱哭、好动、敏感、倔强,或者安静、害羞、合作、木讷……这里提到的每一个描述其实都是孩子气质类型的一个方面。

  气质类型是由我们每个人内在的神经系统决定的,所以打一出生开始就几乎确定下来了。

  有些孩子天生就爱哭爱闹,熬得家里人个个黑眼圈;而有些孩子从小就能睡整觉,安安静静不累人。

  有的孩子像个定时器,每天起床、睡觉、吃饭、上厕所都相当有规律;而有的孩子则太随性,睡了不起,玩了不睡,不饿不吃饭、饿了哇哇乱叫。

  有些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什么新鲜玩意儿都要摸一摸试一试;而另外一些呢,见到陌生人就向后躲,他们不吃没见过的东西,不玩没玩过的游戏。

  有些孩子适应环境相当快,任何变化他都能很快转换心情,也很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而有些孩子则相当难以适应变化,意料之外的任何事情都引起他的强烈反应。

  有些孩子温和平静,说话小声又轻柔;有些孩子则喜怒无常,开心时哈哈大笑,生气时哇哇大叫。

  以上所有的差异都是由他们的天生气质类型决定的。而对于二孩家庭来说,两个孩子在气质类型上存在较大差异,这几乎是件大概率事件。

  为什么孩子们表现不同?

  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这样做,为什么有的孩子会那样做,为什么这个孩子是这样的,那个孩子是那样的。

  当我们忍不住对哥哥说“弟弟多爱整洁呀,你这个当哥哥的怎么都不会收拾自己的玩具啊”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

  弟弟是个规律性极高的孩子,收拾玩具对他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甚至特别享受的事儿;而哥哥呢,却是规律性极低的随性孩子,对他来说,收拾好的玩具反倒是一种困扰,让他找不到他需要的东西了。

  当我们催促弟弟“赶紧去玩吧!哥哥都跟小朋友玩成一片了,你怎么还一个人站在这里不动呀”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

  哥哥天生乐于和外界合作,主动融入新的集体是他特别擅长且喜欢的事儿;而弟弟天生回避新异刺激,所以他需要时间观察了解,等他感到安全并且熟悉规则之后,才能够比较好地融入一个新的集体。

  当我们跟妹妹说“你看,姐姐都看了半个多小时的书了,你怎么什么都玩不了一会儿呀”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

  姐姐是个注意力天生容易集中的孩子,而妹妹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所以你不让姐姐看完这本书都不行,而妹妹则需要不时的切换游戏或活动。

  并且,当我们训斥姐姐说“怎么客人来了你都不打招呼呀!你看妹妹第一时间就向客人问好了”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明确:

  正因为姐姐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家里来的客人并没有让她从看书这件事中抽离出来,从而没能主动跟客人打招呼。而妹妹天生容易被分散的注意力,特别习惯任务切换,客人一来就引发了她的兴趣,她当然乐意问好啦!我们可以怎么做?

  那么,当我们忍不住要拿两个孩子作比较时,请你告诉自己:

  1.“不要这样做!快停下来!”

  2.记得描述。描述你看到的,描述你喜欢的或不喜欢的,描述孩子需要做的事情。

  3.关键在于眼前这个孩子,他的兄弟姐妹做了什么与他没关系。

  当我们忍不住想说“你怎么就不能像你哥哥那样把衣服都挂好呢”的时候,试试新方法:

  1.描述你看到的情形:“我看到一件崭新的夹克被扔在地上。”

  2.描述你的感受:“这让我很生气。”

  3.描述需要做些什么:“它应该放进衣柜里。”

  当我们忍不住想说“你可比你弟弟有条理多啦”的时候,试试新方法:

  1.描述你看到的情形:“我看到你把夹克挂起来了。”

  2.描述你的感受:“谢谢你这么做,我就喜欢看到咱们家门厅干干净净的。”

  当然,当我们有了两个孩子,“比较”这事就像走路不需要思考迈哪条腿一样,一切都自然而然了。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忍不住拿两个孩子瞎比较时,也别太过于自责,这世上不存在完全不比较的二孩父母,我们是人,不是神。

  但是,相信了解了天生气质之后,我们会更能理解孩子们之间不同的行为表现、更能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了。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去欣赏每个孩子的独特优势、去激发他们的天然优势、支持他们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吧!

标签:编辑:yuan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