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教育:每个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
“女儿刚上初中,学校组织了摸底考,结果总体成绩都不太好,甚至她原来很擅长的科目也不如意,怎么办呀?”“听说,初二是整个中学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我家儿子进初二了,科目增加,学习难度加大,孩子有些力不从心。我该怎么帮他呀?”“最近,我们孩子跟一个要好的同学闹翻了,情绪很低落。”“上初中了,开始了住校生活,可是,状况频出呀”……

孩子上初中了,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也变得很焦虑!而且,更有挑战的是,父母想要帮忙,想让孩子的学业、生活更顺利一些,却常常遭到“无情的拒绝”。这个年龄的孩子,你让他往东,本来不说他也往东去了,你一说他偏偏往西。在我的家长课堂,初一家长给出孩子的印象词是这样一些——
调皮,乖巧,叛逆,自信自立,独立,易怒,朋友,渴望理解,自尊,自由,迷茫,担当,幼稚,可爱,自负,烦恼,可控,有思想,精力充沛,早熟,放纵自我,情绪秒变,难搞,狂野,张扬,浮躁,无助,火药味,小秘密多了,有个性,叛逆。
那么,孩子的初中三年到底会经历什么呢?这些经历,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呢?父母,在陪伴青春期孩子成长的路上,怎样给予孩子需要的支持呢?
有一年假期,在浙江省家长学校课堂,我邀请了杭州市朝晖中学6位刚刚经历初中三年生活的毕业生和7位新初一的家长,一起就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在讨论前,用人生曲线图让家长和孩子回顾了他们自己的成长故事,并从高点和低点两个视角来看成长。
成长故事中的高峰体验
在人生的高点,是怎样的感受呢?孩子们觉得,“就是特别开心”,“就是什么事情都变好了”,“就是感觉非常轻松,觉得身上的重担全都放下来了”。而家长更多的是“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很有成就感”,“生活达到目标,甚至有时候超过预期,就觉得很满意了”。那么,初中三年生活,会有哪些事情是能够让孩子们有好的感受的呢?新初一的家长的猜测更多聚焦学业的成就感以及一些很大的事情上,但是,孩子们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让我们来听一听——
1.没有作业的长假;
2.初一初二可以期待周末的星期五;
3.考试得力;
4.运动会得力;
5.比赛成绩超乎预期的好;
6.化学和英语老师讲课,好像讲故事、讲笑话,感觉整个人都飘起来的,很好;
7.音乐课,班级的“灵魂歌手”出场,虽五音不齐,但充满了乐趣;
8.看别人出糗;
9.初三,跑操前,突降大雨;
10.体育中考满分后的体育课;
11.调戏同学,如扯同学弹性毛衣,把别人帽子丢来丢去,跟接力棒一样;
12.有个同学有一次从口袋里拿出来半年前放着的金橘,“意外之喜”;
13.没有老师的自习课,虽然比较安静,但有一些小刺激,整个班就闹腾起来了,很开心;
14.化学老师特别喜欢我们班,隔三差五给我们送吃的;
15.隔壁班的榜样:我们费总的小二班,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看到,孩子给出的答案更为丰富,不仅仅是学业和在成人眼中比较大的事,还有人际交往,以及生活中一些意外的小插曲等等。当然,家长和孩子们一致觉得,这些“高点”,在生命历程中很重要,让我们觉得很有信心,对生活抱有很强的期待,让我们感觉很好,在生命成长中,很有价值和意义。
成长故事中的低谷时刻
那么,低点是怎么样的感受呢?有家长说“就是觉得整个人迷迷糊糊的,不在状态”,“就是每天该干嘛还是干嘛,就是不得劲”。孩子们觉得,“感觉跟没睡醒一样”,“感觉就是茫然无措,然后有情绪发泄不出来”。那么,初中三年生活,会有哪些事情是会让孩子们陷入低谷的呢?让我们听一听孩子的分享。
1.考试崩了,被老师批,被爸妈批;
2.作业太多啦,爸妈还一直催促;
3.以为自己做完作业,偶然发现还有好多;
4.800米跑在最后;
5.蛙跳一圈,很累、很难受;
6.与保送失之交臂,觉得前途更模糊;
7.与心仪学校只差一分;
8.某某某又失恋了;
9.乐器/体育不想再练了,遇到瓶颈,或者觉得太枯燥了;
10.不想早起,早起太难受了;
11.食堂饭太难吃;
12.生病,有时候生的小病,比如感冒,很难受,可还要坚持去学校;
13.运气不好,什么事情在那天都不顺;
14.被班主任批评教育;
15.军训。
和“高点”一样,有很大的事,会有孩子因“中考失利”没上“心仪学校”,觉得“天都塌下来了”。但也有很多在成人眼里看起来很小的事,比如感冒,比如800米,比如只是觉得食堂饭太难吃,或者只是那天做什么都不顺。那么,这样一些让孩子们感觉很不舒服,甚至“很糟糕”的事,在孩子生命成长历程中,重要吗?有价值吗?
孩子在“故事”中成长
相比“高点”,我们的感觉要复杂很多。有家长觉得,“不经历风雨哪会有彩虹”,“没有痛苦的幸福不算真的幸福”,觉得这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五味杂陈”。听起来,很有道理。很多人都认为,挫折是人生的财富!但是,如果是的话,为什么孩子们遇到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我们家长会很焦虑,很担心?当孩子在学业上碰到困难,当他在生活中被误会,被轻视,被否定,被讥笑,被责备,被羞辱,被孤立时,我们会很心疼,甚至恨不能以身相代呢?在“低点”,在事情发生的瞬间,我们更多会这样想,要是这件事没有发生该多好呀!假如,就不少那一分,该多好呀!那么,我们可以把它拿掉吗?
我常常和家长分享这样一个由蛹化为蝶的故事:一天,一个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有一个人正好看到这一幕。他一直在观察着,蝴蝶在艰难地将身体从那个小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几个小时过去了……接下来,蝴蝶似乎没有任何进展了,看样子它似乎已经竭尽全力,不能再前进一步了……这个人实在看得心疼,决定帮助一下蝴蝶,他拿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剪开。蝴蝶似乎很容易地挣脱出来。但是它的身体萎缩,很小,翅膀紧紧地贴着身体。他接着观察,期待在某一时刻,蝴蝶的翅膀会打开并伸展开来,足以支撑它的身体,成为一只美丽健康的蝴蝶。然而这一刻始终没有出现!实际上,这只蝴蝶在余下的时间都极其可怜地带着萎缩的身子和瘪塌的翅膀在爬行,它永远没能飞起来。这个好心人并不知道,蝴蝶从茧上的小口挣扎而出,是要通过这一挤压过程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这样它才能在脱茧而出后展翅飞翔。
很多时候,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经常会成为这个“好心人”。在“低点”发生的很多事,在孩子眼里很大,但在成人眼里可能很小,甚至完全可以把它拿掉,让孩子的学习、生活更顺利!我们也非常希望,当孩子们碰到问题时,能够按照我们的方法,更顺利地解决问题,因为我们是过来人,更有经验。我们有时候还会提前为孩子做好规划,要求他们听我们的,走设计好的“康庄大道”。
但是,可不可以拿掉?假如能够拿掉,那么他在未来的路程中,还会遇到吗?会不会有一天是你没办法再帮孩子拿掉的。什么是成长?有人说,经历一些事情,明白一些事情,更好地去应对一些事情,或许这就是成长。但是,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孩子们是很不容易的。其实,挫折从来不是人生的财富。因为,有很多人在挫折面前倒下了,再也站不起来,甚至选择放弃生命。只有挺过来了,走过来了,挫折才会成为人生的财富。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危机即成长的良机。父母要做的,不是帮助孩子去解决问题,而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在孩子经历的过程中,给予他们需要的支持,和他们一起去面对,成为坚实的后盾。是陪伴成长而不是替代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给予孩子需要的支持,真正地帮到孩子呢?特别是,他们正在经历青春期,一个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从儿童世界走向成人世界,从父母手里“夺权”的时期;父母想要帮忙,却常常被“无情拒绝”的时期。这需要智慧,需要学习。但在帮助孩子之前,父母必须认识到:不管是让孩子们感觉很好的经历,还是让孩子们感觉很糟糕的经历,其实,都是孩子们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有时候,这些经历会挑战到你们,让你们很不舒服,让你们很焦虑、很担心,但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父母必须接纳,每个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我们无法将它们抹去,我们也没有能力去制造。而孩子们也正是在经历中,在“故事”中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