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成长:谁,在伤害我们的耳朵

发布时间:2020-07-07 11:46 来源: 《家庭教育》

  小丁是某重点中学的初二学生,成绩一直很不错。这天早晨妈妈推门进去,发现小丁没有回头,开始妈妈还以为是她专心学习无暇顾及的缘故。哪知道小丁说耳朵闷闷的,很难受,于是妈妈赶紧带着小丁来到了医院。医生的诊断却让妈妈蒙了:“突发性耳聋?这可怎么办,等下孩子还要赶着去上数学辅导班啊!”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期末考和寒暑假前后,突发性耳聋在青少年中时有发生。

   

  我们常说“耳聪目明”,耳朵和眼睛是我们重要的感觉器官,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有统计表明,近年来听力下降人群逐年增加,而下面这些行为和习惯,都是日常生活中损害听力的“杀手”。

  长时间使用耳机 戴着耳机用手机或者MP3听音乐、追剧,用蓝牙耳机接听电话,甚至睡觉的时候耳机还没摘下……这种时尚而不打搅别人的生活方式,被许多年轻人和学生推崇,却在不知不觉中让耳朵长时间经受着“极限考验”的危害。耳机,尤其是入耳式耳机,多塞在外耳道,声音的能量全部集中在耳朵里。如果鼓膜长期反复不断接受高分贝声音的刺激,最终可因听觉细胞的不可逆损害而导致永久性耳聋。

  暴露在噪音环境中 KTV、蹦迪……这些现代潮人生活对听力的损害超过想象。从这种环境出来,会感觉头昏脑胀,正是耳朵受到伤害的表现。有实验测定,当人们在使用MP3、手机等随身播放器时,即使以“低音量”收听摇滚乐,其音量也已超过90分贝,鼓膜接收的噪声有时甚至高达115分贝。另外,在嘈杂的环境中为了听清楚,我们会不自觉地调高耳机音量,对耳朵的伤害也随之加倍。

  过度疲劳、熬夜等 随着年级上升、学业压力加大,许多青少年陷入过度疲劳、焦虑紧张、熬夜等不良生活状态中。这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从而波及到耳蜗,引起耳蜗缺血缺氧。耳蜗里的毛细胞是主管听力的,非常敏感,一旦发生缺血缺氧就会引起耳蜗损伤,容易导致突发性耳聋。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虽然是小病,但不可掉以轻心。人体鼻腔的后面两侧各有一根咽鼓管和耳朵相通,咽鼓管有维持中耳气压平衡、引流中耳分泌物的作用。但是当感冒处理不当,可以引起或者加重鼻炎、鼻窦炎,进而导致中耳炎。

  擤鼻涕 很多人常用两个手指捏住两侧鼻孔,用力将鼻涕擤出。其实这种方法不正确而且很危险。在用力擤鼻涕时鼻腔内压力上升,咽鼓管会被打开,鼻涕通过鼻窦和咽鼓管涌向中耳腔,并使之阻塞,出现耳闷胀感、听力下降以及耳鸣。鼻涕中还含有大量细菌,进入咽鼓管甚至中耳腔后,严重时会导致中耳炎。

  不卫生的泳池 有时候游泳回来会觉得耳朵疼。这可能是因为泳池水不干净,水中的细菌进入耳内,引发中耳炎。有些人喜欢挖耳朵,长期下来,外耳道耳垢腺干燥,甚至外耳道有损伤,在游泳时就容易被细菌感染。还有的人耵聍(耳屎)过多而不清理,在游泳时遇水膨胀,导致发炎。

  治疗不易,且防且珍惜

  噪声导致的听力下降是因为内耳毛细胞损伤引起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属于不可逆性的损伤,目前治疗手段有限,效果也不明显。因此,以预防为主。那么,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可以保护我们的耳朵呢?

  1.不要长时间使用耳机。

  用手机打电话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看电视、用电脑时使用耳机时间也不宜过长,每天以不超过60分钟为宜。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时,每半小时最好能活动活动筋骨,让眼睛和耳朵都休息一下。使用耳机时,音量一般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保持在40—60分贝为宜(一般谈话声或略小),能调至更低最好。在很嘈杂的环境中,最好不要戴耳机。在睡觉的时候记得把耳机摘了,否则睡着了也会因长时间受到耳机声音的持续刺激,导致鼓膜受损,而且会殃及耳廓。

  2.适时戴耳塞、耳罩。

  在无法改变噪声强度的情况下工作,应戴上耳塞、耳罩、隔音帽等护耳工具,尽量减少接触噪音的时间。不要经常参与KTV之类的活动。

  3.减少并发症。

  上呼吸道感染做好对症治疗,避免并发症。发生鼻塞的时候,要学会正确擤鼻涕的方法:压住鼻子的一侧,张开嘴,擤出鼻涕;然后再进行另一侧。平时可以用生理盐水或者专门的洗鼻盐水,对鼻腔进行冲洗。

     4.选择干净卫生的游泳池。

  不要去情况不明的河水、湖水中游泳。有些人一旦耳朵进水就会觉得非常不舒服,或者是耳朵比较敏感,极易感染发炎,则可以戴上耳塞,避免水灌到耳朵里。游泳后如果耳朵进水,可以侧头单脚跳。

     5.不要熬夜,不要过度疲劳和紧张。

  6.有些药物对耳朵有影响,服用时要遵医嘱,切不可自行加量。

  7.及时就诊,及时治疗。

  特别提醒

  另外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发现孩子把电视声音开得很大,或者和人交流时会有明显的侧耳,家长就要特别注意了!因为不少孩子担心被批评,就算耳朵出现了问题也不会主动说,进而耽误及时就诊治疗。

标签:编辑:lsj
相关新闻